在新石器时代就出现用柳条编织的篮、筐。春秋战国时期,用柳条编成杯、盘等,外涂以漆,称为杯棬。唐代,沧州(今河北沧州和山东宁津以北地区)柳箱已很著名。宋代,人们取杞柳的细条,“火逼令柔曲,作箱箧”。此后,柳编工艺不断发展。
农村的许多生产工具历来依靠柳编、条编制作。入冬以后,农村编筐编篓的副业便开始了,他们常常以地窖作为工作场所,既温暖,又可保持条编材料一定的湿度。利用冬闲,工作一季,其主要产品均为服务于农村农业生产和农家日常生活的各种器皿工具。
采摘柳条的时间,一般在春季萌发的枝条停止生长以前(7月25日至8月5日),或春秋季枝条萌发时(8月中旬)。如过早采摘,枝条不坚实;过迟则外皮不易剥落。此外,还要选择晴天清晨采摘,剥去外皮后需及时晒干,起码要在外面晾晒5天,让它还性变得柔韧顽强,不易折断,才能开始使用。用刀取粗柳条外部的木质表皮,切割成细长的篾条,用以编织小型的工艺品,也可用于缠编工艺品的边沿和提把。
柳编工艺的主要技法有平编、纹编、勒编、砌编、缠边五种。
平编:这是编平面席箔类的主要工种。其特点是经纬交织,互相穿插掩映,可以挑一压一,也可以挑二压二、挑一压二、挑二压一,从而形成不同的交叉编织纹样。苇编席箔先将苇子压制成平面的片材,再行编织,也多取平编工种。其他的高粱皮编织、竹篾编织、蒲草编织,也是以平编为主。柳条编织用平编的倒反而不多。
绞编:绞编也是以经纬编压为主要特点的工种。它和平编的不同之处是在经编方面,平编的经纬相同,同时动作,往前编织;而纹编则先编排好经桩,经桩可以是绳,是条子,是竹杆,甚至是铁丝,然后以编条(柳、槐、篾)交叉上下穿行于经桩上下,循环绕行。编成后的效果,表面全为纬编所掩盖,不露经条。绞编要求编纬的条子要比较柔软,有韧性,故常用于蒲草、细柳、桑条编织。
勒编:勒编是传统的柳条编结工种。用勒编做成的器物一般称为“系货”。其法以麻绳作经,以柳条作纬,麻绳互相交错穿过柳条间,穿一次,绕扣勒紧,通常民间所见簸箕、笆斗、箩筐、柳条包等,均以此法编结主体部分。勒编器物的边缘,常需另行编板、把或框子,以使周边整齐,不致散落。
砌编:砌编是传统手工编织的常见工种之一。用砌编工艺制成的器物一般称为“砌货”。其法多被用于圆形器物的编制,方法是将编结物聚合成把,然后用较结实的篾片,将这些把束穿起来。民间常用的墩子、饭篓、字纸篓等均用此法做成。
缠边:条编的辅助工种,必不可少。主要用于条编器具的边沿、把手部分。其法多以坚硬的材料为芯,在芯的外面,用柔软的条子(藤皮、塑料带、篾皮等)按一定方向缠绕,一方面使之固定,一方面起到表面装饰效果。缠边可以用单条或多条,单条排列整齐,效果朴实大方,多条可以用各种色彩的材料,缠绕时可以编出花纹图案。
柳编制品的种类繁多,日常用品中有席、筐、篓、簸箕、笆斗、柳条箱、笸箩、花篮、笊篱、食盘等多种类型。
扫描本文章到手机浏览
扫描关注新时社官方微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