香港流行歌曲
粤语歌是香港早年普及的大众娱乐,1920年代是粤曲的黄金时代,也是香港市民最普遍的娱乐,这时期香港的流行文化与广州一衣带水,并未形成独特的香港文化。1950年代之后,香港汲取上海普及文化,加上欧美多年影响,自二十世纪70年代起,由“歌神”许冠杰所带动的中文歌潮流,掀起了后来蓬勃发展的“粤语流行曲”,其中1980年代的徐小凤、谭咏麟、张国荣、梅艳芳雄霸香港乐坛,这几位歌手在几乎所有华人地区都有歌迷。至1990年代,四大天王张学友、刘德华、黎明、郭富城,王菲2000年代,谢霆锋,古巨基,陈奕迅,等歌手深深影响了中国内地的流行文化。
20世纪80年代不仅是香港粤语流行曲百花齐放的日子,也是香港乐坛的全盛时期,当时香港的流行曲引领亚洲中文歌曲潮流,大陆部分地方和台湾地区的居民虽然不懂粤语,也爱听粤语流行曲。徐小凤、谭咏麟、张国荣和梅艳芳是那个时代的乐坛巨星,四人不但开演唱会次数、场数极多,更积极参演电影,是票房保证,声色艺俱全。在1980年代至1990年代初红极一时的歌手或乐队还有Beyond、罗文、林子祥、陈百强、叶倩文、林忆莲、关淑怡、陈慧娴、达明一派、草蜢乐队等都在香港乐坛大放异彩。当年许冠杰和黄家驹将演唱、词曲、舞台表演的大才集于一身,又极力推动本土音乐和坚持原创音乐,是香港有才华音乐人的杰出代表。
香港电影
香港电影始于1913年的首部香港电影《庄子试妻》。二次大战后,大批内地电影人才及资金南下,香港先后成立多家电影公司,令粤语片在1950年代异常繁荣。当中1949年开创的《黄飞鸿》系列电影,连拍60多部,成为世界史上最长寿的系列电影。有一段时期,东亚各国政府一度只容许香港电影进口,令香港享有“东方好莱坞”之称,李小龙、王家卫、吴宇森、周润发、李连杰、成龙、张曼玉、张国荣、刘德华、梁朝伟、梁家辉、周星驰,谢霆锋,在国际上均享负盛名。每年3至4月间举行的香港国际电影节及香港电影金像奖,是香港电影界每年一度的盛事。
20世纪80年代是香港电影的全盛时期,高峰期港产片年产达三百部电影,超越当时的电影产量曾经全球第一的印度。自1990年代中后期,随着VCD,DVD等科技的发展和普及,香港电影事业开始走向下坡,2004年只拍摄了60部电影。但近年,香港的演员、导演和其他电影业人士纷纷与内地和台湾地区的电影业携手合作,创作出把香港电影和内地文化融汇一体的不少优良作品,香港电影业将继续发挥它对华语电影的影响力。
香港电影奖项
香港电影金像奖创立于1982年,是香港和两岸三地的大中华电影界最重要的奖项,与台湾电影金马奖和大陆电影金鸡百花奖并称为华语电影最高成就的三大奖,在华语电影圈中具有举足轻重的超然地位。
香港电影评论学会大奖由“香港电影评论学会大奖”主办,于1994年开始,每年一届,得主及推荐电影名单须经三轮投票产生。
亚洲电影大奖设立于2007年,是由香港国际电影节主办,旨在表扬亚洲电影业界之杰出成就,并对全亚洲不同类型的电影作品及电影精英予以肯定。
香港名人与文化
香港虽然只有数百万人口,却涌现不少让香港人自豪的名人。中国的第一个体育世界冠军容国团是一位出生在香港的地道的香港居民,他1950年代返回中国内地,在1959年的第25届世界杯乒乓球锦标赛夺得男子单打冠军,是香港也是国家的光荣。在香港长洲出生和长大的香港运动员李丽珊在1996年亚特兰大奥运会上为香港夺得滑浪风帆的金牌,是另一位让香港市民振奋人心的体育名人,巧合的是,帆船是香港的象征之一,这面香港回归之前唯一的奥运金牌,让当代的香港人十分难忘。文化方面,香港报人兼作家金庸(查良镛)以其风靡全球华人读者的武侠小说系列,脍炙人口数十年,是新派武侠小说最杰出的代表作家,被誉为武侠小说作家的“泰山北斗”。香港作家李碧华,亦舒,林燕妮,梁凤仪,梁羽生,黄沾,倪匡等都是近代和当代在香港、亚洲乃至华人世界知名的文化名人。
香港漫画
香港漫画接受并吸取了日本漫画和欧美漫画的双重影响,在制作过程上吸取了欧美漫画的工业化制作流程、带典型的流水线制作特点,分工细致,由主编统筹主笔,团队协力制作,画风以欧式为主,兼及水墨,在内容上及人物设定上受到中国文化传统中的武侠观念影响,情节曲折细腻,题材广泛,大多数作品商业色彩浓厚,题材遍及科幻、社会,娱乐,励志、黑帮、搞笑等等。随著电脑和互联网的日渐普及,民间独立创作的漫画在网络上出现。
香港著名漫画家有黄玉郎、冯志明、梁进、马荣成、王泽等等。
扫描本文章到手机浏览
扫描关注新时社官方微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