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新时社网 >> 新闻频道 >> 国内 >> 知情人曹立新曾分管山西?被查或与此经历有关

上海一公务员称曾因“工作出色”被要求辞职

\

都说“工作出色”辞职难,而下文案例却相反。

  原标题:是什么促使公务员离开体制“围城”

  最近一段时间,“小邹”很火。

  小邹何许人也?他其实是一个虚拟人物,出现在2014年国家公务员考试(地市级)的申论试卷里。考卷上的小邹今年27岁,已经在北方某城市的机关大院里工作了4年,月收入2800元,身上背着房贷,买不起车。沉闷的工作让这个年轻人感到压抑,觉得过着50岁的生活。他想跳槽获得更好的发展,又担心失去现有的地位和稳定。“像我这样的人多了去了,既然大多数都选择了继续,肯定是有一定道理的,虽然我的心在躁动,但我真的不知道该如何抉择。”小邹说。

  在最热到7000人抢一个职位的公务员招录考试里,出现这么一个人物,充满了荒诞的戏剧性,但也是近年来公务员“围城”效应的最好诠释。现实生活中,许多人像“小邹”一样在纠结,也有许多人已经痛下决定。晨报今日试图通过对话离职的公务员,还原他们为何要离开体制这座“围城”。

  考评机制 干得多干得少差不多

  林华是一名“70后”,他毕业后进入企业工作了三年,是技术型工种。上世纪90年代末,上海公务员招考,他参加了。当时的竞争还没那么激烈,他说,“我们部门最厉害的岗位也就是12个人里选1个。”后来,他顺利通过考试,成为一名公务员,那年他30岁不到。

  “写写弄弄比较多。”有工作经验、性格内向、文笔好,林华很适应这份工作。不过,就是没有成就感。“最大的成就,是我写的报告材料受到局长的表扬,仅此而已。”

  有很多人觉得公务员轻松,没压力,林华并不认同。“不是大家想象中的没事儿干,公务员也有压力,但不是企业那种有指标、带领团队,压力的感受不一样。”让他很无语却又必须默默承受的一种压力,是要把精力放在非业务的学习、研讨会议上,“我觉得是无用功。”

  公务员还有一个弊病,是工作量的多少与收获不成正比,似乎干得多和干得少的收入差不多。“各种科室忙闲不均,可能会让人造成错觉,觉得自己很忙,他很空,就会心生抱怨。”而在企业可以量化工作量,“做了多少生活,扔出来,多少业绩销量拿出来,很直观。”林华觉得,这是因为中国公务员没有一套科学的考评机制。

  “还比如评优,应该是干得好的拿优,连拿3年就能晋升了。可是,我们一般都是你去年拿优了,今年就让给他拿优吧。”这种“你好我好大家好”的考评让林华嗤之以鼻,“事实上他就是干得好,为什么不能让他连年拿优?”

  在岗位上工作3年后,正好遇到公务员分流。领导告诉林华,其他科室有一个同事要走,空出了位置让林华去,谈话时领导给出的理由是“工作出色,是个人才。”林华做好了调动的准备,谁知那人不走了,林华留在了原科室。原科室就要多“裁员”一人,好脾气的林华又被领导召见谈话。

  “不是说我工作出色吗,怎么又要我辞职?”“对,就是因为你是人才,我们相信你辞职无论到哪里,都能发光发热。”这个说辞让林华一时语塞。

  那一次,林华坚持没有走。有同事拿了10万元左右的补偿就走了,林华说他家境还算殷实,没有选择拿钱。

  那个时候,林华应该还在像小邹一样纠结,感到压抑、不满,所以回忆起来时不用记者引导,他就能说出一大堆他所属的那个系统的积弊——没有成就感、事务性的工作多、考评的平均主义等等。这些积弊未必是公务员系统中普遍存在的问题,但在我们的调查中,确实有不少公务员或前公务员流露出相似的情绪。就像小邹用了“沉闷”这个词,这些弊病也许不是什么伤筋动骨的事情,却像一根肉刺,埋伏在一些不经意的地方,却三天两头令人觉得隐隐刺痛。

扫描本文章到手机浏览

扫描关注新时社官方微信

0% (0)
0% (10)

点击排行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