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新时社网 >> 港澳 >> 政情 速递 >> 特首晤区议会商建屋存分歧

各界“自由行”利港 配套需加强

  新时社网讯 记者吴维思报道:香港齐心基金会昨日在金钟举行题为“内地香港大不同──放下矛盾,达至双赢”的论坛。行政会议成员叶刘淑仪、工商专联主席黄友嘉和太子珠宝钟表公司创办人邓鉅明等担任主讲嘉宾,即席回应最受各界关注的“自由行”问题。叶刘淑仪直言,“自由行”没有简单、单一的解决方法,政府每一个政策局需就?每一个问题逐项处理。黄友嘉则认为,游客多其实并非坏事,问题是现时的各项配套仍有不足,才会令“好事变坏事”,当务之急,政府要尽快作出规划,才能达致双赢。

  出席论坛的还包括岭南大学经济系主任何泺生、香港青年联会主席霍启刚及香港专业人士协会青委会主席王绍恆,论坛主持人则为前卫生及福利局副局长何永谦。

  香港齐心基金会董事兼召集人邓尔邦致辞时表示,回归后两地关系日趋紧密,人民交往日趋频繁,有关的矛盾及争议亦愈来愈多。他指出,“自由行”问题纵然比较敏感,但却不能避而不谈,希望各界可以求同存异,寻找出实际可行解决问题的方法,达至多赢局面。

  叶刘淑仪指出,两地矛盾是由诸多个别事件引发,包含“双非”争床位、内地生争学位和“自由行”等。以“自由行”为例,叶刘指出,旅客过多的确对市民日常生活带来不少压力。对于坊间有意见认为应取消“一签多行”,以纾解市民不满,叶太直言建议无助解决问题,“一签多行”亦不是问题的罪魁祸首,因为“一签多行”的旅客所佔自由行旅客的比例不大。叶太强调,“一签多行”并非特区政府可单方面决定,需与内地公安部门协调。叶刘提到,基层市民其实是“自由行”的最大受惠者,认为不应盲目赶客,辱骂游客为“蝗虫”等行为,亦绝不文明。

  何泺生认为“一签多行”有调整空间,收紧亦属合理。对于早前出现所谓“驱蝗”行动,何泺生指出,以不文明行为驱赶旅客的毕竟是少数人,惟社会“不满情绪的确好多”,如商舖不断加租,令小店被迫结业等。他认为,经济发展应是可持续性,建议政府应针对一些商场用地,在批地的时候于地契中加入关照中小企业的条款,例如预留一定份额的店舖予“小店”,既可激励本地小商家发挥特色和创意,亦丰富了本港的旅游资源。

  黄友嘉指出,香港去年全年旅客人数达5000多万,远比新加坡的1500万及日本仅1000万为多,但现在游客多这件好事却反而被视为坏事。他指出,社会常误解整个商界均是“自由行”的受惠群体,但实际上受惠的却不包括中小企而只是部分商界,另外从事零售餐饮业的基层劳工亦是受惠群体。对于社会上有人打击“自由行”,黄友嘉强调,受害的只会是基层劳工。不过,他认为,政府亦不能任由旅游业自由发展,一定要有做好规划和配套,以免在人力资源已饱和的今天,令基层劳动力全部转至零售餐饮业的不健康现象。

  从事钟表珠宝零售多年的邓鉅明指出,零售业的生意在2011年突然膨胀是事实,但由于膨胀太无规则性,导致租金升幅惊人,零售业界未必个个可以负担。就早前出现的一些争议,邓鉅明建议,港铁作为大企业且盈利丰厚,应具备社会责任,在所有港铁站均设置厕所。至于民生必需品,包括“柴、米、油、盐、奶粉、药”等就一定要有所管制,以免运“水货”者影响民生;此外,他亦希望中央和特区政府可考虑在“一签多行”加入“一日一行”的条款。

  作为青年企业家代表,本身娶了内地太太的霍启刚呼吁,本港青年人应更多了解内地,目光要阔一点和长远一点。他提到现在每年有超过40万内地学生赴海外留学,其中,77%都回到内地工作,“我相信,这批人正用自己接收的外国文化,改变内地社会,所以香港与内地的文化差异会慢慢收窄。”对于两地矛盾,霍启刚认为,“我们应该积极探讨如何解决,而不是街头抗争”。他以开车的例子生动说明,“我们有两地车牌的,在香港驾车就守规矩,过了皇岗就乱来;相反,内地司机在内地乱来,入了香港境就知守规矩。”因此在很多方面,香港都可以用好的机制、形象,正面地影响内地。

  经常往返内地和香港工作的王绍恆认同霍启刚的说法,建议港人换位思考。他说,在加拿大学习、工作的港人,九十年代时也受到当地人歧视,相信任何人遭歧视都绝不好受。他提到,香港各大学的学生都有不少机会接触内地生;在工作上,人际网络亦很重要,港青不要只将注意力放在两地矛盾上,而是应该与内地学生建立良好关系,从而建立广泛人脉,对自身长远发展都有诸多裨益。

  何永谦作总结发言时表示,在“自由行”问题上,一方面我们不可低估两地文化差异的问题,但我们也要慎防部分人别有用心地夸大问题。他强调,大部分香港人是好客的,而许多内地人来港旅游的观感仍是好的。不过,这不代表政府可以放软手脚,例如“一签多行”是否有需要检讨,配套是否要做好,仍是值得研究的。

扫描本文章到手机浏览

扫描关注新时社官方微信

0% (0)
0% (10)

点击排行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