社評說,去年11月台灣“文化部”啟動“國民記憶庫:台灣故事島”計劃,廣邀各行各業民眾口述生命故事,今年適逢黃埔建軍90周年,台灣“文化部”挑選其中與戰爭有關的故事,此刻在中正紀念堂展出。無論是投筆從戎或被徵召入伍,戰爭在他們身上留下不可磨滅的印記。曾任少校的于洪祿,年輕時隨軍隊到了台灣,直到62歲才有機會回大陸探親,身為獨子的他和父親最後的緣分僅短短17天。戰爭造成的生離死別故事,悲淒之情後人難以想像。 隨著兩岸和解,大陸許多人也關心追隨國軍前往台灣的老兵現狀,希望為他們的生命留下紀錄,近日深圳報業集團資深記者趙川出版了《台灣老兵口述歷史》,深獲好評。 社評說,而當年參與國民軍對日抗戰,後來滯留大陸的老兵,生命軌跡卻完全不同。兩岸的恩怨情仇讓他們遭到誤解與歧視,文革期間尤其被批鬥得很慘,晚年多半窮困潦倒,他們最大心願是,得到社會公正評價。據非正式統計,滯留大陸原國軍尚存者已不到3000人,他們年輕時基於抗日愛國熱誠,自願從軍,不料卻半生淪為罪犯與社會邊緣人,歷史捉弄令人不捨。 慶幸的是,近年大陸民間人士成立關懷老兵組織。在南京,一個名為“南京一愛一生志願者同盟”的組織發起關懷老兵的行動,“一愛一生”正是為了紀念發生在1937年12月13日的南京大屠殺。深圳龍越慈善基金會與湖南老兵之家的非營利組織發起“湖南老兵關懷計劃”,對抗戰老兵給予經濟援助和關懷,活動獲得了廣大回響。在民間團體奔走下,大陸民政部去年6月終於宣布將原國民黨抗戰老兵納入社保範圍,堪稱遲來的正義。 |
【 第1頁 第2頁 】 |
扫描本文章到手机浏览
扫描关注新时社官方微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