社評說,中國社會對歐洲的態度相對於國家戰略,顯得更加分散。一方面,中國人對歐洲文化的崇尚根深蒂固,常把歐洲老牌資本主義社會的風貌看成“貴族文化”的典範。另一方面,國人中“俯視歐洲”的情緒開始有針對性地出現,它往往是因為受到歐洲對華不當行為的刺激,並且受到因中國崛起中歐力量對比持續變化的鼓舞。 總體看,中國公眾對歐洲的關注度近年有所下降,對歐興趣在向文化和消費領域集中,中國同歐洲大國無論關係順利或是齟齬,後者對中國的直接政治影響或衝擊都不再像過去那樣強烈。這或許會讓一些歐洲人感到失落,但這也為雙方長期“君子之交”創造了穩定條件。 中歐關係在一定程度上證明國家之間的確“遠有遠的好處”。中國崛起引發的地緣政治矛盾大多集中在周邊,在世界主要力量中,中歐相處應是相對輕鬆的。相對於中歐那些臨時性爭吵,雙方各自都面臨更加急迫且長期的挑戰。 社評說,中美關係受到政治分歧和地緣政治競爭的混合擾亂,其中地緣因素越來越突出。中日關係就更不用說了。歐洲人也會把歐洲衰落的一部分原因記在中國頭上,但這種“怨恨”對塑造中歐關係的實際參與並不多,歐洲人現在不太可能“喜歡”中國,但他們是識時務的,會追求更符合歐洲利益的中歐關係,而在抒發情緒上適可而止。 中國更應跳出“情緒”。要看到,“西方”構成了中國崛起的最大戰略挑戰,而歐洲是化解西方阻力最現實的突破口。從這個意義上說,歐洲不是西方的末尾,而是西方的前哨。中國同歐洲主要國家的關係也的確是迄今中國同西方的“相對最好關係”,儘管這種合作的內在結構和評價環境很容易受到臨時性因素的衝擊。 |
【 第1頁 第2頁 】 |
扫描本文章到手机浏览
扫描关注新时社官方微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