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新时社网 >> 台湾 >> 聚焦两岸 >> 台陆委会公布国台办主任张志军访台行程

台湾电影进入大陆如何治疗“水土不服”

   新时社网(微博)6月20日讯 据《人民日报》(海外版)报道,去年,曾代表台湾角逐奥斯卡的“零差评”电影《逆光飞翔》,登上大陆银幕,票房只有人民币772万元,被许多媒体称为“遗珠之恨”。近年,台湾电影在大陆折翼已经是屡见不鲜的现象。为什么台湾电影到大陆市场“水土不服”?如何改变目前的窘境?6月14日,作为海峡论坛的活动之一,第6届海峡影视季两岸电影座谈会在厦门举行,两岸电影人对台湾电影如何进一步开拓大陆市场进行了深入的探讨与研究。

  台湾电影在大陆表现不佳

  《那些年,我们追过的女孩》、《LOVE》、《赛德克·巴莱》、《星空》、《翻滚吧,阿信》、《鸡排英雄》……自2010年两岸签订了ECFA(《海峡两岸经济合作框架协议》)起,大陆电影院里放映的台湾电影越来越多。

  然而,除了《那些年,我们追过的女孩》等个别电影,大部分台湾电影在内地票房并不理想。《鸡排英雄》在台湾的票房是约2500万元人民币,但在内地上映时仅仅取得120万元人民币;青春励志电影《翻滚吧,阿信》在台湾人气与口碑俱佳,在内地仅仅取得了620万元人民币票房;而去年,曾代表台湾角逐奥斯卡的“零差评”电影《逆光飞翔》,登上大陆银幕,票房只有772万元人民币。

  为什么台湾电影在大陆会遭受“滑铁卢”?前来参加两岸电影座谈会的台湾知名导演冯凯认为,其中一个原因是台湾“文青”导演多,人文气息比较重,喜欢思考人文、艺术、社会价值,比较少思考观众想看什么,市场需要什么。“不是说这样不好,而是要把心再打开一点点。”冯凯说。

  不只是“小清新”风格的文艺片在内地电影市场失灵,在福建恒业电影发行有限公司总经理陈辉看来,台湾电影强烈的本土意识也造成内地观众的观影障碍,“内地观众对台湾电影已经有了固化的认识,如果没有强有力的作品出现,就很难改变这种认识。”

  治“水土不服”得有“大中华”概念

  2013年,台湾年度电影票房前10名,台湾本土片占了一半以上,已全面覆盖台湾的华语电影市场。《大尾鲈鳗》、《总铺师》、《看见台湾》、《五月天诺亚方舟》、《志气》、《变身》都以强烈的“台湾意识”显现台湾观众的喜好。

  这在许多台湾电影人看来,并不是一个好现象。台湾知名影人焦雄屏就犀利地指出:台湾电影离大华语圈越来越远。而台湾电影事业发展基金会董事长、著名导演朱延平则担心,长此以往,台湾电影会跟新马电影一样,难以走出自己的圈子,推广到海外。

  “台湾电影应该走出来。”朱延平说,众所周知,台湾的电影市场比较小,“台湾拍电影的成本大多在2000万至5000万元新台币左右,这种投资规模的电影在亚洲市场上面竞争非常吃力。”因为相较而言,在大陆,八九千万元人民币成本的电影比比皆是。像《窃听风云3》的成本大约8000万元人民币,也就是4亿元新台币,这在台湾是天文数字了,在大陆却只是中型电影。

  2013年大陆电影票房突破200亿元人民币。与台湾相比,大陆最大的优势就是市场。以这次在海峡影视季颁奖典礼上获得“最受大陆观众欢迎的台湾电影”《甜蜜杀机》为例,这部电影的成本在5000万新台币左右,台湾票房只有2300万新台币左右,原本是赔钱的。但在大陆上映,第一天票房就达到650万元人民币,放映结束后在大陆的票房达到4000万元人民币,即2亿元新台币,回到投资方手上有六七千万元新台币,变成赚钱。

  “与大陆相比,台湾的优势在于有成熟的导演和编剧,有很强的制作团队。”陈辉表示。他认为,台湾电影不用过于焦虑,大陆电影在台湾同样也水土不服,票房更为惨淡。解决的办法只有一个,就是携起手来合作。

  去年,福建恒业电影出品的《被偷走的那五年》在大陆拿下1.45亿元票房,随后在台湾夺取1806万元人民币票房,成为截至目前台湾最卖座的大陆电影。以他们的经验而言,一部电影要在两岸同时受到欢迎,最重要是从创作到发行都得有“大中华”概念,“剧情、台词、服装,两岸三地都可以接受,都不排斥,这就是成功的第一步。”陈辉说。(记者 郑娜)

 

 

扫描本文章到手机浏览

扫描关注新时社官方微信

0% (0)
0% (10)

点击排行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