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新时社网 >> 港澳 >> 政情 速递 >> 鲁力中央主权不容“佔中派”挑战

苏锦梁调节旅客措施 顾全整体利益

  旅游业是香港重要的经济支柱,佔本地生产总值4.7%,直接为25万人提供就业机会,当中大部分属基层、技术要求较低的工种。访港旅客增加既带来经济收益及创造就业,但亦带来了挑战。

  社会各界近来对“个人游”及“一签多行”等措施提出了不同看法,部分意见甚为负面,有人更以较激烈行动表达意见,在游客多到的地区作出滋扰行为,当中包括立法会议员。他们针对的是内地旅客,但其他亚洲裔的旅客、本地商舖以至市民一样受影响。香港从来都是开放城市,也是旅游城市,这些行为只会损害我们的声誉,对解决问题并无帮助,因此我们绝对不赞成这些行为。

  扰客行为损害香港声誉

  政府相信市民对旅游业带来的经济收益和创造的就业机会是抱正面态度及欢迎的。事实上,在“个人游”计划于2003年实施后首年,以及“一签多行”于2009年实施后首两年,内地访港旅客的按年增幅均达到两成或以上,但当时社会对此并无异议,反而乐见百业兴旺,经济动力上升。现时市民对旅客数字增加感到不舒服,一方面可能担心我们承受旅客能力是否足够,另一方面也是由于对生活环境的要求日渐提高,政府十分明白这些感受和要求。

  来港旅客大概可以分为两种不同客群,一种是传统旅客,他们会入住酒店和游览景点;另一种是香港周边内地城市的居民,可泛称为“一小时生活圈”的旅客,他们不需要住酒店,也可能只会到景点数次,两类旅客在香港的消费模式有所不同。面对旅客数字上升,我们必须考虑的范围包括调节旅客人数及改善旅客结构两方面。在旅客人数方面,究竟香港社会在有关基建设施完全扩充容量之前,可以承受游客数字下调多少?如果我们只愿见到经济温和调整,而非商舖短期内大量结业或裁员,便会倾向要求维持现状以至数字逐步调整,而非一刀切把旅客数字大幅调低。至于旅客结构方面,我们需要小心考虑调控的目标、旅客类型及相关的经济效益。我们必须认识到落实调控措施后,整体社会需要付出的代价。

  我们亦希望商界可多评估不同调控措施可能为行业带来的影响。如果措施令商舖租金回落,会对营商环境带来一定好处;但如果内地旅客人数减少的同时,来自其他客源市场的旅客数字未能及时替代,这无可避免会对商界的生意,甚至整体经济以至就业等各方面带来负面影响,亦令香港经济失去一股重要的增长动力。因此,各界必须深思是否愿意及能够承受调控措施带来的阵痛。

  重整接待能力慎防过盛

  作为负责任的政府,我们会在兼听和持平的前提下,回应市民的关注,维护整个社会的利益,妥善处理旅客访港人数的问题。我希望这个重要课题能得到更全面、更聚焦的讨论,让我们更准确地将不同意见向中央政府反映。

  事实上,内地旅客出境旅游(包括访港旅游)是内地的政策,因此中央政府亦十分关注香港社会就这方面表达的意见。中央政府既支持本港旅游业和经济的发展,同时也十分关注香港的承受能力,更不愿看到由于旅客人数太多,影响到内地居民与香港居民的和谐关系,我相信中央政府在这问题上也希望将协调做得最好,能够在不影响香港市民生活的情况下,助长我们的经济发展。我们鼓励各界提出意见,让中央政府多加参考,从而制定合适的调控措施。

  如果调控措施能合宜地处理旅客过盛的问题,相信可以重整社会整体接纳旅客的能力,亦有助重新强化香港作为好客之都的旅游城市形象。

扫描本文章到手机浏览

扫描关注新时社官方微信

0% (0)
0% (10)

点击排行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