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新时社网 >> 新闻频道 >> 法治 >> 山东 十类行政权力纳入“清单”

用互联网思维谋划司法公开


  最高人民法院去年提出,建立完善审判流程公开、裁判文书公开、执行信息公开三大平台。这一适应大数据时代、体现互联网思维的司法公开新举措,为推进司法规范化建设、促进司法公正效率和提升审判管理水平找到了重要切入点。

  三大平台建设情况如何?近日,北京市高级人民法院召开新闻发布会,介绍了北京法院司法公开的进展——

  三新时社开平台基本建成

  “即日起,诉讼当事人可以在手机上实时查询北京法院案件进展情况,立案、审理、执行、审限、结案等五大类93项审判流程信息将全面公开,确保当事人在第一时间了解审理动态,监督法官严格依法依程序办理案件。”7月16日,北京市高级人民法院召开新闻发布会,介绍北京法院司法公开新举措。

  去年10月以来,北京法院推出了审判信息网、微博平台、诉讼服务平台、手机APP程序四大信息化公开渠道,并于今年1月1日实现生效裁判文书全部上网、7月1日实现审判流程信息全部公开,18544项失信被执行人,限制出境、限制高消费、限制招投标被执行人的信息也全部上网公开。

  “经济适用房买卖合同被认定无效后,如何处理?”“将农村宅基地上建的房屋出售给本村集体成员以外的人,合同是否有效?”……北京市丰台区人民法院通过微博“法官在线答疑”栏目对此一一解答。“权威、方便、快捷”,不少网友这样评价。

  目前,北京三级法院均已开通官方微博,建设了北京法院微博发布厅,实名认证8个庭室及52名优秀法官,微博群超过300万粉丝,发布18000余条微博。微博直播、“法官讲法”“法庭内外”等栏目,让网友直呼“公正,可以触摸”。北京法院还充分利用中国法院网“给大法官留言”平台,对网友的236条有效留言进行了转办处理,在网上公开回复了103条有效留言。

  手机APP程序是近年来流行的应用程序,北京法院以此为载体,推出了移动信息服务和移动诉讼服务,努力实现案件信息的全程公开及流程信息的便捷推送,向社会公众提供诉讼指南。诉讼费用、人身损害赔偿、劳动争议费用计算,鉴定、拍卖、变卖公告信息查询等均可在手机APP程序中完成。

  “现在的司法公开,在思想上,真正把公开变成了每个法院、每个法官的自觉行动;在内容上,由单一的选择性公开模式向全面的公开模式做转变;在运作方式上,由传统的单向静态公开向动态互动式公开转变,将公开变成法院与人民群众双向互动的桥梁;在手段方法上,从传统的书面公开、现场的面对面公开为主向依托信息化的现代化公开转变。”北京市高级人民法院党组副书记、副院长王明达说。

  发挥倒逼公正效果

  如此强有力、大尺度的公开,成效如何?

  近日,北京市大兴区人民法院法官陈永河在自己的办公平台上收到了当事人的留言:“陈法官您好!我想咨询一下,我这个案件大概什么时间开庭?”“我的案子到今天判决已经生效10天以上了,是否可以申请强制执行?”“本案已于6月22日结案,请问何时能给我发相关款项,急啊!盼回复。”……陈永河一一作答,“在网上回复当事人留言也是一种自我督促,当事人关心什么,我们就努力把什么做好。”陈永河说。

  北京市房山区人民法院法官卢涛对此也深有体会,“将司法运作晾晒到社会各界的监督下,可以倒逼法官努力提高业务素质,自觉封堵司法‘后门’,有效防止以权谋私、徇私枉法等现象发生。”

  2014年上半年,北京法院法定期限内立案率达到98.18%,同比上升3.68%;法官人均结案数达到93.49件,同比上升5.93%;共计结案190017件,同比上升12.4%,增加20928件。王明达表示:“司法公开进一步完善了内外结合的监督制约机制,充分发挥了倒逼作用,维护了司法公正。”

  司法公开不仅有助于遏制“人情案、关系案、金钱案”,也大大缓解了群众反映强烈的“门难进、脸难看、事难办”的问题。

  北京市朝阳区人民法院是全市第一批开展网上立案试点工作的法院,作为北京最繁忙的一家基层法院,该院的立案大厅常常是人满为患,当事人因为材料不齐往往要跑上好几趟,每次还要排长队。

  “自从试行网上立案以后,我们先通过网络对部分不符合起诉条件的当事人进行释明和诉讼指导,待符合条件后,再通知当事人到立案大厅网络预约立案窗口进行审查受理,将一部分当事人分流,大大提高了效率,也有效减轻了当事人的诉累。”朝阳区人民法院立案庭庭长韩毅钢说。

  打开北京法院审判信息网,八新时社开和十二项服务非常醒目。当事人和公众只需轻轻点击,便可纵览裁判文书;只需注册一个账号,便可轻松连线法官;只需一个网上立案申请,便可省去往返法院之苦。截至目前,北京法院已发布开庭公告24249条,公布全市法院全部4158名法官信息和审判委员会成员信息,网上立案申请数已达4039件。

  司法公开,方便的是群众,促进的是公正。中国人民大学法学院教授陈卫东说,“公正分为实体公正和程序公正,司法公开属于程序公正。过去重视实体公正、忽视程序公正,导致审判结果正确却不为群众和舆论认同,教训历历在目。基于现代信息技术的司法公开满足了群众的知情权和表达权,大大调动了群众司法参与热情,重塑被忽略的程序公正,有利于社会各方形成共识,减少矛盾。”

  全程留痕推动实质公开

  大数据时代、互联网思维模式下的司法公开还处于“进行时”。发布会上传来消息,下阶段,北京法院将进一步建立司法公开多重保障机制,完善多元诉讼服务模式,探索实质公开的实现路径。

  “加强全市三级法院信息化基础设施一体化建设,坚持基础建设、升级提高与深度应用紧密结合,充分发挥信息化建设的重要作用。”北京高院信息技术处副处长兼审管办副主任佘贵清说。

  陈卫东认为,对探索中形成的有效做法,应该加以总结规范。以健全的制度措施提升司法公开的水平,以长效的工作机制保障司法公开的落实。

  司法公开要不断结合人民群众的实际需求,积极创新司法为民举措,拓展司法为民的空间。对此,王明达介绍,北京法院将进一步推进庭审网络直播常态化、诉讼档案电子化、公众查询网络化等多元化的诉讼服务举措,充分发挥其维护司法公信力、提高司法效率以及便民利民方面的功能;进一步健全诉讼服务沟通机制。充分利用公开平台及时接受和处理人民群众咨询、投诉、举报,听取意见和建议,及时改进工作,提高诉讼服务水平。通过完善新闻发言人制度、专家咨询委员会制度,开展法院主题开放日等活动,进一步增进社会与法院之间的相互了解、理解与信任。

  进一步深化司法公开,需要切实解决影响司法公正和制约司法能力的深层次问题,更要进一步推进社会公众及当事人最关注、最希望了解的实质性公开。

  北京市金诚同达律师事务所律师刘红宇说,“司法公开还有许多有待深化的地方,如实质性公开还不够深入。司法机关将案卷分为内卷和外卷,律师无法查阅内卷,导致信息不对称;什么样的案件上审判委员会,要有具体明确的规定,目前还有待公开明细的标准,审判委员会的决策缘由和过程等细节也有待公开。”

  王明达表示,北京法院将进一步探索裁判过程全程留痕制度,公开审判组织合议庭、审委会成员的具体裁判意见及其理由,从而充分消除公众对裁判公正性的质疑,有效提升司法公信力。

扫描本文章到手机浏览

扫描关注新时社官方微信

0% (0)
0% (10)

点击排行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