上市公司掀起的独立董事离职潮,引起公众关注。
早在三年前,有记者就盯着上市公司年报,一个一个列出任职独立董事的高官名字。去年10月,中央组织部下发了《关于进一步规范党政领导干部在企业兼职(任职)问题的意见》。如今,中央组织部有关负责人公布,在集中规范清理期内,全国共清理党政领导干部在企业兼职40700多人次,其中省部级干部229人次。
三年了,媒体为啥一直盯着官员独董不放?中组部为啥对其严加清理?
很显然,明眼人都能看出,官员任上市公司独立董事,与学者专家做独立董事不同,官员独董很可能不利于市场公平竞争。
独立董事制度起源于美国,制度设计目的在于防止控股股东及管理层的内部控制,被视为防止大股东滥用权力损害中小股东利益的防火墙。
中国证监会于2001年颁布指导意见引入这一制度,但独立董事制度引进中国后性质发生了改变。国内上市公司的独立董事,多由大股东提名,很难“独立”和“制约”大股东,更难以真正维护中小股东利益。
现实中,国内一些上市公司引入官员独董,更多是希望将其“政府人脉”变为公司可用资源;而官员做独董,不仅可以领取薪酬,还可能有报销、用车等便利,相当于将自己的人脉“变现”,双方可谓各取所需,一拍即合。
进一步看,官员独立董事火爆,背后更折射出了我国资源分配的尴尬现状。长期以来,官员们对市场资源配置具有不弱的影响力。土地、银行资金、项目审批、税收优惠等,其中任何一项都对企业发展具有强大的影响力。正因如此,上市公司怎能不青睐官员独董?更值得我们警惕的是,在官商利益共同体之下,市场要素价格有可能进一步扭曲,市场公平也必然受到影响。
有鉴于此,十八届三中全会明确指出,经济体制改革的核心问题是处理好政府和市场的关系,要紧紧围绕使市场在资源配置中起决定性作用深化经济体制改革。
如今,中组部出手清理官员独董,厘清“官商”关系,其实正是厘清“政府和市场”关系的题中之义。此举有利于保障市场公平竞争,再配以简政放权,大幅度减少政府对资源的直接配置,让资源配置依据市场规则、市场竞争实现效益最大化和效率最优化,才能提高中国经济运行效率,实现提质增效,平衡发展。
扫描本文章到手机浏览
扫描关注新时社官方微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