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新时社网 >> 评论 >> 纵深时评 >> 社评:不废除但减少死刑,中国做得对

社评:围攻范曾,这样的“道德审判”道德吗

  书画家范曾近日成了网上舆论的新焦点。事情的原委是这样的,21日上午,北京大学中国画法研究院召开“学习‘习近平总书记在文艺工作座谈会上的讲话’研讨会”,研究院院长范曾教授主持会议,并限韵作诗为贺。他本人当场做了一首赞扬这次座谈会的七律诗,其他人另做和诗8首。

  事情被人传到微信和微博上,一些人从道德角度对范曾发起攻击。他们把范曾的行为定性成“投机”和“谄媚”,宣扬知识分子应保持“气节”。在这当中,一些人翻出范曾二十几岁时与沈从文的过节和沈对他的道德批评,以及范曾上世纪“八九风波”之后出走西方后又争取回国的那段曲折。网上的这些声音似乎要把范曾“一棍子打死”。

  范曾今年76岁,可谓功成名就,也经历了世间很多变故。批评他的以青壮年人为主,代沟的两侧,价值观的磨砺程度未必是一样的。像投机这种事,对76岁、56岁和36岁的人来说,吸引力很可能也不太一样。

  从网上扒出的“范曾历史”看,他显然不适合做道德楷模。当然,我们并不知道范老先生是否有做这种楷模的兴趣。此外范曾在政治上曾经有过摇摆,由于政治立场的变迁常与一个人的认识有关,我们也无从知道范老先生的这种变化有多少是因为他的“道德因素”。

  一个重要的事实是,对于范老先生复杂的一生,政府方面给予了包容。范曾1993年回国后,曾长期低调,他的个人身份定格在了画家和北大教授上。现在互联网上的一些人似乎不肯包容这位老人,就因为他写了一首支持政府举办文艺座谈会的诗。

  这是互联网虚拟社区看来永难治愈的一种偏执。座谈会之后,除了社会的广泛支持,网上也呈现了一些针对具体人和事的情绪。它们或者让人想到文人相轻,或者像是“逢官必反”的借题发挥。范曾成了新的受害者。

  对范曾的讨伐是政治吗?如果是,那就没什么可说的了。政治寻找靶子是不讲情面的,它只遵循政治的规律。

  如果这只是一次道德讨伐,或者至少有些参与了讨伐的人完全是在就道德说道德,那么我们想说,范曾写诗的场景和缘由很可能没有得到充分还原,互联网提供的描述或许是标签化的。把它放到范曾的一生中做解读,其实也是给他的几个人生节点赋予了一条外部强加的主线。

  对那次座谈会做研讨,大概是文艺机构普遍性的举动。范曾善诗,主张诗书画一体,诗对他和他周围圈子的意义与常人不同。他以诗抒情,何不寻常之有?即使稍有,它破了当今社会的规则和尺度了吗?以一首诗对一位老艺术家做道德审判,这是中国社会从道德角度应当倡导的吗?

  我们知道价值观分裂在互联网社区里的严重性,政治分歧成为很多偏执行为的深层动因。但在使用道德名义的时候,还是谨慎为好。也许我们多数人的实际道德记录都是有瑕疵的,总在互联网上构筑圣人般的道德要求,尤其是把它作为抒发政治情绪的一种掩护,这对中华社会来说真不是什么好事。▲

责编:翟亚菲

扫描本文章到手机浏览

扫描关注新时社官方微信

0% (0)
0% (10)

点击排行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