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評社香港10月7日電/聯合早報7日發表社論說,經歷了上個周末的高度緊張形勢,香港公務員和學生昨天安然上班上學。特首梁振英要求“占領中環”民眾在周一解散,以便市民能恢復正常生活,可是市民和學生爭取特區首長普選的“佔中”行動,在持續抗爭了九天後,示威人數雖有所減少,卻並沒有正式放棄。幸好港府和“佔中”民眾同時保持理性克制,避免了暴力清場所可能激發的嚴重後果。但無論如何,“佔中”畢竟不可能無限期拖延下去,各方都必須負責任地尋求妥協,嚴防發生流血衝突,保證事態能和平收場。
社論說,市民與學生自主自發地參與,過程大抵和平有序,完全反映了社會公共意識的成熟,以及證明港人具有高度的民主自治能力。這本身就已經是值得港人自豪的政治成就。如何確保行動和平收場,不只是從參與者的人身安全角度出發——這無疑是非常重要的考慮——和平收場所代表的正面歷史和政治意義,更是行動領導者乃至港府都不能忽視的地方。毫不誇張地說,任何導致行動淪為暴力流血者,恐怕將淪為遺臭萬年的歷史罪人。 當然,“佔中”行動的“公民抗命”本質,意味著它必然以違背香港人同樣珍惜的法治精神為代價;同時,因為行動的對抗性質,對一般市民的正常生活以及香港經濟的運作,也難免產生不利的影響。這恐怕也是運動能否繼續獲得廣大港人同情和支持的關鍵所在。缺乏有計劃的和平退場機制,行動很可能蛻變為撕裂港人社會共識的罪魁禍首,進而威脅香港未來的和諧與發展。香港今天的現代市民文化來之不易,如何保護其免受暴力摧殘而導致理想幻滅,是所有港人的共同責任。 社論稱,“佔中”行動是現代公民的政治行為,是一種文明的政治鬥爭。因此,參與者不能僅沉浸於行動的道德理想性,也必須兼有策略性的現實思考。除非已經別無退路而準備玉石俱焚,兩敗俱傷顯然是鬥爭裡最不優的選項。當雙贏的結果一時難以取得,就必須有階段性的考慮,看如何保留實力(包括道德正當性和公共輿論的支持)來繼續下一步的博弈。尤其是面對實力和意志力強大、在法理和道理上至今都站得住腳的北京,任何打算一蹴而就的想法,都是自欺欺人的一廂情願。 社論稱,作為民意的表達,“佔中”行動已經實現了目標。不只北京的中央政府,全世界都已經聽到了港人的心聲和訴求。治理香港的特區政府,因而有政治及道義上的責任,一方面真誠地同“佔中”所代表的民意對話,另一方面認真如實地和北京溝通,謀求長期的政治解決方案。這不光是特首選舉的辦法,還包括如今香港所面對的社會和經濟問題,尤其是年輕世代及中產階級對未來的焦慮感。港府必須正視“佔中”行動的深層心理動機,才不會平白錯失防止下一輪大規模街頭行動的機會。 社論說,有識之士顯然都意識到這點。同情“佔中”行動的意見領袖,這兩天紛紛呼籲抗爭市民和平退場。可以預見,任何大規模的群眾運動,都會摻雜懷抱高度理想性,或投機性強烈的激進意見。他們要求繼續甚至升高對抗,所造成的運動內部的分歧,也是正常的現象。正因為“佔中”所代表的理想,是主流港人理性和平的現代市民文化,對於與此相違背的觀點,參與者應該抱持高度審慎和警惕的態度。“佔中”行動的全名是“讓愛與和平占領中環”,不忘初心,方得始終;和平收場,拒絕暴力,才是正確的抉擇。 |
扫描本文章到手机浏览
扫描关注新时社官方微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