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新时社网 >> 台湾 >> 聚焦两岸 >> 昆山海峡两岸商贸合作“试验田”样本效应初显

上海闵行区创新台胞救助机制 解决台胞各种问题

  中国新时社网消息 随着两岸交流交往的不断深入,上海法制环境、投资环境、人文环境、居住环境和开放环境的日益提升,越来越多的台胞纷纷选择到上海投资、经商、旅游、就学、定居。来沪台胞在工作和生活中难免会遇到这样那样的急难问题需要有关部门帮助和解决,特别是遇到临时困难的台胞,有的因病致困,有的投资经商失败致困,有的是在沪常住孤寡老人遇到生活困难,有的是因丢失证件钱物临时受困,还有的是发生交通事故等,近几年来,闵行区累计受理台胞请求救助事项近30起,约占全市30%。

  做好台胞急难救助工作,是涉台部门的重要工作责任,是促进涉台维稳工作的重点。为此,闵行区台办牢记使命,不负重托,认真研究救助工作面临的新情况新问题,整合各种资源,运用各种手段,建立和完善了台胞急难救助机制,通过一起起救助事件,把党和政府的关爱送到台胞的心坎上,也生动演绎了一幕幕台办干部以人为本,无私奉献,关爱台胞的博大情怀。实践证明,对台工作平凡小事,意义重大,对台干部使命光荣,任重道远。

  建立台胞急难救助工作机制,形成台胞急难救助服务网络。这是闵行区台办近几年着力下功夫和化力气做的一项工作,通过一个个救助案例的总结和梳理,协调有关涉台部门的参与和支持,经过多年的探索和实践,形成了具有闵行特色的多途径、广覆盖、全方位、立体式的台胞救助体系,并在全市对台工作会议上做了经验介绍。

  一、建立上下救助机制。对于台胞在闵行遇到特殊困难需要予以救助的,主动对接市台胞服务中心,争取上级部门的支持、指导,上下形成合力,共同开展救助工作,各司其责,相互配合。

  二、建立临时救助机制。对于生活无着落的流浪乞讨台胞,与民政部门达成共识,采取个案处理方式,由救助所提供临时入站救助。民政部门根据有关规定,对自愿接受救助的流浪乞讨台胞安规定标准提供救助,时间一般不超过10天。台胞张某,80余岁,台胞证和“台湾护照”均已遗失且逾期多年,张某早年离台后一直未归,长期非法滞留上海,由于其年事已高,无收入来源,生活陷入困境,临时租住在一公寓的简易阳台内。张某从1996年离台后一直未回台湾,按照台湾相关的规定户籍已被注销,无法入境,需要台湾亲属重新申报户籍,该台胞的亲人由于特殊原因,均无法替他申报户籍,闵行区台办积极协调当地街道帮助解决在沪食宿问题,通过台湾有关方面帮助解决张某入台手续问题和返台后的养老问题。经过多次沟通,台湾有关方面协助办妥了入台证,并帮助联系当地福利机构解决了张某回台的养老问题。张某回台后,逢人就讲自己在大陆受到亲人般照料的感受。

  三、建立专业救助机制。台胞在闵行遇到突发事件,如被他人伤害、财物被盗、交通事故、突发疾病等情况,可直接由本人或他人拨打110报警或120急救等公共电话,接受有关部门的专业救助。台胞施某在闵行七宝镇经商时,突发脑溢血,生命垂危。区台办获悉后,迅速通过“绿色通道”协调区中心医院,全力抢救施某。同时派员慰问,帮助垫付住院抢救费用。发动台商、市台协会闵行工委会和区红十字会等慈善机构为施某捐款,筹措医疗费。协调有关部门联系施某在台的亲人来沪处理。在施某病情相对稳定后,通过台湾宗仁

  四、建立常态救助机制。根据属地化管理的原则,会同镇、社区(街道)、莘庄工业区等单位,将长期居住在辖区内的生活困难台胞纳入特困家庭救助对象,并按标准予以救助。对其中特别困难的台胞家庭,向市台胞服务中心申报特困救助金。

  五、建立亲友自力救助机制。台胞在闵行发生临时性生活困难,积极鼓励台胞通过在大陆或台湾的亲朋好友帮助等方式自力救助,自力救助尚不足解决困难的,可通过向属地的台商协会组织等请求给以支持帮助。(中国新时社网上海闵行区台办通讯员 李龙皋)

扫描本文章到手机浏览

扫描关注新时社官方微信

0% (0)
0% (10)

点击排行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