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評社台北10月8日電/新加坡總理李顯龍針對香港部份人士“佔中”直言,“外國人不應干涉”。他指出,香港在英國一百五十年的殖民時期,從未有過選舉,至於未來特區首長的選舉,應該符合香港利益、不傷害中國利益、符合法律和香港基本法。
中央日報網路報今天發表文章指出,這位亞洲領袖之一的論點,和美國總統奧巴馬南轅北轍。奧巴馬會見大陸外交部長王毅時明白表示,“美國一貫支持對香港繁榮、穩定至關緊要的開放體制、普選和香港人民的期望”。王毅則回應說,“香港事務是中國的內政,外部勢力無權干涉”。 不能把李顯龍的話,單純地視為在聲援大陸當局,而是“亞洲價值”與“西方價值”客觀存在著某些不同。西方價值中的民主,成了普世價值是不可否認的,縱使台灣在威權體制、黨國一體的時期,也未曾否認過追求民主,當今的中國大陸亦然。只是在追求這個普世價值的過程中,是否存在著普世模式?就大有商榷之處了。 西方會較多地希望世界各地的民主進程愈快愈好,所以奧巴馬把香港的繁榮穩定和普選兩者連繫起來,偏偏香港於英國殖民時期發展成繁榮穩定的國際金融中心,是沒有什麼普選不普選的問題,同樣地,台灣在蔣經國擔任“總統”期間經濟起飛,躍升為亞洲四小龍,更是處於實施某種程度的軍事戒嚴狀態。 世界級的政治家李光耀於1997年接受台灣“遠見”雜誌專訪時就說,“某些國家並沒有美式民主,而經濟成長很快,但有些國家擁有民主政府,而經濟發展得不成功,該怎麼解釋?特別是菲律賓,有五十年美式民主的洗禮,脫離殖民統治也五十年了,為何經濟發展不成功?” 由此可見,當把民主作為普世價值來宣揚時,幾乎少有人可以不服膺,但在推進民主沒有普世模式的情勢下,階段性與因地制宜恐怕是不能不予正視的。畢竟西方式的民主也是經過漫長過程而形成的。台灣能走到這一天,何嘗不是如此?更不用說台式民主現在已對經濟發展產生制約,從而需要民主的優質化。 新加坡年年都在國際競爭力排名中列名前五位,這不可能不與新加坡式民主有關;香港不僅未因沒有普選而減少競爭力,甚至都排名前三位,但這不表示香港不須推動政治改革,現在只是面臨要一步到位還是“袋住先”(似乎可以用台灣通用的“先求有再求好”來理解)?而無論如何,都須以經濟繁榮、社會穩定為宗旨。 |
扫描本文章到手机浏览
扫描关注新时社官方微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