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國時報今天社論說,蔡英文的日子也不好過,顯然她對民進黨形象不振深感焦慮,要求“立法院”黨團成立財經專案小組,提出“福國利民”的財經法案,以扭轉外界對民進黨反商的認知,做好2016年重返執政的準備。 蔡英文訂出短、中、長期發展策略:短期在“立院”鎖定財經議題攻防;中期推出財經產業法案議題及政策主張;長期則透過“公民經濟會議”提出經濟發展新模式,讓民進黨成為準執政黨。 蔡英文的表態,凸顯出長期以來民進黨不受工商界信任的罩門,蔡英文希望能有所挽回。至於國民黨方面,雖然長期以來與工商界關係良好,但馬英九第二任後,在石化業發展方向、能源政策,尤其核電政策、基本工資等問題上,和工商界間疏離感也愈來愈深。 面對當前台灣經濟困境,兩黨都有必要在財經政策及立法上有所作為。 民進黨一貫標榜照顧勞工、農民、中小企業等弱勢利益,具有某種程度社會主義色彩;2012年“總統”大選,蔡英文高舉“公平正義”旗幟,凸顯民進黨和弱勢者同站一邊。惟在多元化社會裡,主張公平正義及照顧弱勢利益,不必然和“反商”畫上等號,而民進黨之所以被外界視為反商,癥結原因有二:一是在財經政策上缺乏強有力的論述及主張;二是在兩岸經貿政策上故步自封,甚至“逢中必反”。從扁政府時期率爾停建核四,對“八輕”設廠政策反覆,到強力反對ECFA《兩岸經濟合作架構協議》,乃至近來杯葛《兩岸服貿協議》、《自由經濟示範區特別條例》等法案審查,在在顯示民進黨漠視企業界的聲音,自難免被認為有反商情結。 相較之下,國民黨在台灣長期執政,和財團及工商界的深厚關係自非民進黨可比,再加上執政時期以財經政策見長,從早年尹仲容、李國鼎、趙耀東到蕭萬長、江丙坤等財經首長,一脈相傳,備受企業界信任和肯定,因而在一般民眾印象中,國民黨比民進黨會拚經濟。然而,在馬英九當選連任後,以實踐“公平正義”自居,在不適當的時機,接連推出課徵證所稅、油電雙漲等不得人心的政策,重創政府與工商界的信賴關係。再加上受到馬王政爭及太陽花學運等影響,馬政府最受企業界肯定的兩岸政策因“立法院”阻力致難以落實,從而更被冠以“無能”形象,也更為加深馬政府和企業界的疏離感;國民黨在財經施政上的長期優勢亦迅速流失。 蔡英文亟欲扭轉民進黨反商形象,提出“台灣經濟發展新模式”政策論述,試圖改變民進黨不擅長財經政策的刻板印象。“新模式”涵蓋三內涵:一是經濟成長不只重GDP,也要兼顧就業、薪資、所得分配、區域平衡、世代正義、生活品質及生態環境保護等;二是改變“台灣接單、海外生產”成長模式,改造產業結構;三是經濟決策模式應“由下而上”,先期凝聚社會共識。 上述方向與論述看起來都很漂亮,方向也很正確,但看不出執行的具體方案與路線圖,沒有“牛肉”的政策不是政策,只是口號,因而再度引起“空心菜”的批評,要擺脫批評,就必須提出明確可行的具體政策主張及推動藍圖,供社會各界檢驗。 不過,民進黨可以翻轉社會認知,若能在現階段就加速研議可實現“台灣經濟發展新模式”理念的具體法案,在“立法院”推動實現,絕對有助民進黨澄清反商形象。而重大財經法案在“立法院”遲遲無法通過,施政停滯不前,對國民黨形象已造成極大傷害,國民黨亦應作出妥協,突破立法僵局。 《自由經濟示範區特別條例》其實目的在推動產業轉型,與民進黨“新模式”理念相符,民進黨宜速提出修法版本,及早進行協商;《兩岸協議監督條例》在兩黨“立院”召委換人後應及早付委審查,只要朝野不堅持己見,達成妥協版本並非困難。至於《兩岸服貿協議》及《兩岸貨貿協議》的爭議,前者大陸已明確拒絕重啟協商,目前似乎只有暫時擱置一途,後者則可依目前節奏進行,但協商過程需維持最大透明度,與相關業者持續溝通。 衡諸政治現實,國民黨實可宣布暫時擱置服貿審議,留待貨貿完成談判後,再一併進行朝野協商,民進黨亦須改變全盤否定國民黨財經法案的態度。民進黨須作出具體行動,才能改變社會反商形象。 |
扫描本文章到手机浏览
扫描关注新时社官方微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