香港陆地面积不足,填海造陆成重要选项。(资料图)
此外,用于房地产、旅游、海产品养殖等的围填海规模引人注目。以大连为例,2010年,填海300多公顷而成的新CBD“东港区”,世茂、万达、复星等一线开发商纷纷进驻。
在长三角区域,上海临港新城位于上海东南端—南汇芦潮港,是洋山深水港的配套工程之一,距离上海市区50公里,规划面积311.6平
方公里,相当于1/3个香港,或者20个澳门面积,被称为世界上最大的填海造地项目,工程总投资1200亿元以上,工程期限为2003年至2020年。
在南方泛珠三角地区,填海造地工程主要功能涉及旅游开发、工业,代表城市有三亚、珠海,填海造地具体用途涉及机场建设、能源石化等.
滨海造地利润超30倍
值得关注的是,上述填海项目中,房地产渐渐成为填海造地项目的新宠。另外,在环渤海湾一带,仅辽宁沿海,海参养殖户就有5万~10万,数量庞大的海参养殖基地吞没了自然海岸线,大连普湾新区便是一个例子。
大连市普湾新区,位于大连市中部,成立于2010年4月,总面积3357.6平方公里,总人口近100万。核心区陆域面积1045.6平方公里,海域面积210平方公里,海岸线长132公里;拓展区陆域面积2312平方公里。
2010年10月21日至11月15日,带有政府背景的公司一月之内斥资70亿元,连买26块地;二级市场的价格节节攀高,每亩60万元,高的甚至近百万元。而失去海域的养殖户养殖补偿每亩不高于2万元,由此带来的差价达到30~50倍。
普湾新区被认为是大连新的增长极。通过打“土地整理牌”,2010年,普兰店市(普湾新区的前身)已实现土地出让金收入19.1亿元,是2009年的十多倍。政府征用—填海造地—高价出让,这是普湾新区的发展逻辑。
在土地仍旧是地方政府的“摇钱树”大背景下,填海造地因成本较低而成为滨海城市创收的最佳选择。
同时,值得关注的问题是,沿海各地区都以拓展港口作为拉动经济发展的龙头,但由于计划过于超前,超过了航运和物资需求。
于2012年10月奠基的大连太平湾港区,规划总面积约340平方公里,陆域240平方公里,海域回填100平方公里,开发建设总投资额达2000亿元,但距离其不到100公里范围内,正在建设的港口就有4个。
部分地方国土部门在填海造地问题上持支持态度。2011年年初,辽宁省国土资源会议指出,辽宁今年有180多个国家和省重大项目启动,但只有4万公顷土地。要转变观念,从争取用地指标转到开辟新渠道,填海造地便名列其中。
中国海洋大学海洋发展研究院教授刘洪滨分析说,利益驱动是造成大规模填海失控的主要原因,填0.01平方公里海的成本从几十万元到几百万元,但回报收益可以达到几十倍到上百倍,巨大的利益驱动,致使企业、地方政府铤而走险。
寻找填海造地的平衡点
到上世纪80年代末90年代初,我国填海造地主要目的仍是发展农业。
到上世纪末,沿海地区围填海面积约有1.2万平方公里,超过滩涂面积的1/2,平均每年围填海230至240平方公里。
根据中国海域使用管理公报数据,以2005年为界,我国填海造地年确权面积呈现增长态势,2009年达到这一时期的最高峰,当年确权面积是178.88平方公里。更大的填海项目正在推进。
2014年9月初,大连国际机场集团有限公司董事长才力对外表示,长海机场将通过填海的方式建成世界最大的海上机场。9月15日,海南省传出消息称,计划在三亚市填海建设28平方公里大型空港,一期工程拟填海造地约0.5平方公里。
一个不容回避的事实是,经历轮番向海要地建设之后,各地填海造地工程接连出现了烂尾、停工等现象。多名专家指出,填海造地并非解决发展的唯一方式。
北京师范大学环境学院教授崔宝山提到,目前出现的房地产烂尾现象,与目前政府存在多头管理的因素有关。企业若对区位要求不高、不需要海上输入输出的话,则可能通过搬迁避免填海。
10年前,温州中小型造纸厂转移便是一例,内陆通过招商引资等将数家温州造纸厂引进至内蒙古等黄河中上游一带。
崔宝山认为,中国地大,不像日本、荷兰那样用地紧张,但对于滨海城市而言,向海发展有交通、成本、环境等区位方面的优势,“地理上的区位条件,如交通、经济发展水平、人均收入等因素直接决定了滨海地区优于内陆”,从这个角度讲是唯一的。
但是,西部开发、区域均衡发展的国家战略目前逐渐向中西部倾斜,西部地区在政策上的优惠,是不是可以转移部分产业到内地,仍是一个可以探讨的话题。只是,“ 涉及跨区域转移,地方利益就是核心问题了”。
2012年10月,国家下发了关于生态红线制度的若干规定,要求各省市开始制定生态红线。但各地在具体实施中,生态红线的禁止开发区和限制开发区基本上是远离潮间带的远海海域,基本上不包括潮间带的泥质滩涂。
9月30日,国土资源部召开办公会研究沿海滩涂开发与保护,要求按中央要求,严格遵循自然规律,切实加强陆海统筹,严控填海造地,坚守海洋生态红线。国土资源部部长办公会指出,从海洋环境监测数据看,不合理的产业和空间布局所进行的围填海及一些用海活动,对生态环境造成了一定影响。
文/重庆青年报记者肖鹏
扫描本文章到手机浏览
扫描关注新时社官方微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