香港部分學生22日開始罷課,反對派對“佔中”的籌劃緊鑼密鼓,“十一”期間即可能上演。這當中當然有香港社會的內因,但來自美國和西方的外因比重很高,這一判斷是扎實的,媒體的最新爆料只是提供了新的佐證。 且不說對於香港社會政改之爭的由來,英國當年通過其末代港督扮演了什麼樣的角色,單就香港泛民派當下與中央的對抗而言,可以肯定地說,西方的鼓勵和支持是他們的精神支柱。西方的支持不僅強化了他們的“道義感”,而且會影響他們對“佔中”實際風險的判斷,多了些有恃無恐的膽子。 中美大國關係複雜,博弈是常態之一,總會有一些地方或事件充當雙方的較量點。香港內部的分歧越多,越嚴重,它就越可能進入中美之間這一無形的單子,吸引來美國的更多注意力,以及把它變成一個“中國大麻煩”的願望。 美國影響香港社會的手段很多,針對中國搞小動作很方便。它既可通過“陰謀”幹,也可通過“陽謀”幹,並且振振有辭,把它對中國利益的損害說成是中國的“自傷”。 如果中國降低國家治理的標準,比如我們不在乎香港一時的動蕩,美國的“法術”將大打折扣。總體看,中國在中美關係中的戰略主動性正逐年增加,美國在香港的影響力並不足以成為它對華博弈的一張王牌。 現在的情況有些複雜,香港一些激進力量在迎合美國的手腕,從而有可能把中美博弈的大恩怨更多拉向香港。 |
【 第1頁 第2頁 】 |
扫描本文章到手机浏览
扫描关注新时社官方微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