人民网北京航天城11月1日电(记者吴月辉 马丽 通讯员祁登峰 姜宁)你能想象一张纸的厚度和一个篮球的尺寸大小吗?
如果把地球比作一个篮球,那么这次“嫦娥”姑娘回家的安全通道——“返回走廊”的大小,就只有一张纸的厚度。
在直径为38万公里的地月空间里,要想让“嫦娥”准确进入“返回走廊”,无疑比百步穿杨难上百倍。而尽可能提高轨道测量精度就是完成这一高难度动作的前提条件。
“这次任务首次采用三站联合接力跟踪技术,目的就是为了尽可能提高飞行试验器的测轨精度。”北京航天飞行控制中心飞控总体主任设计师席露华告诉记者。据她介绍,参与联合接力跟踪的三个测站均位于境外,在地理分布上成三角几何状。就像三角形结构是最稳定的形状一样,采用三角几何状分布的测站联合接力跟踪测量,可以确保实现高精度轨道测量。
三站联合接力跟踪测量对飞控工作带来了巨大影响。
“必须解决三大难题,工作量至少翻了三倍。”席露华说,“我们必须考虑参加联合接力跟踪的三个测站的测站顺序和时间分配,如何安排才能收到最佳轨道测量效果;必须考虑测站故障状态下,采取何种应急措施确保测轨精度不受影响;必须考虑第六次中途修正时机选择和三站联合接力跟踪时间长短之间的约束关系。”
据席露华介绍,三大难题,一个解决不好,三站联合接力跟踪测量都会成为纸上谈兵。尤其是第六次中途修正时机选择和三站联合接力跟踪时间长短是一个矛盾体,要在这两者做一个最佳的选择并不是一件容易的事情,至少做过上百次方案论证和误差分析。
面对困难,中心科技人员从建立基础逻辑分析模型入手,吃透任务机理原理,深入开展技术协作交流,集中研究故障应对预案,反复进行仿真演练。很快,随着一个个难题迎刃而解,三站联合接力跟踪测量已具备任务实施条件,为实现安全再入返回奠定了坚实基础。
扫描本文章到手机浏览
扫描关注新时社官方微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