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木春山
据日本媒体报道,日本首相安倍晋三和中国国家主席习近平下周在北京的亚太经合组织峰会(APEC)上将举行正式会谈。但中国外交部发言人随后的回应则显得非常谨慎。这种不同的调门显示中日关系紧张的吊诡,以及双方努力的深入。
日本广播协会NHK7日下午的一则消息被广泛引用,该媒体称,日本首相安倍晋三和中国国家主席习近平下周在北京的亚太经合组织峰会(APEC)上将举行正式会谈。这是自2012年5月以来两国领导人首度正式会谈。中日关系确实出现了破冰迹象。
然而2个小时后中国外交部发言人就对此作出了另一番解释——中方既没有对首脑会谈肯定,也没有否定。
外交部的原文是,“在中日领导人接触问题上,中方态度很明确。我们希望日方继续与中方相向而行,以实际行动为改善两国关系作出努力,为两国领导人接触营造必要的环境。”
从这种语境上看,习近平和安倍的会谈,尚未最后敲定,双方或许还有细节需要琢磨,特别是日方对中方的期待或许并未完全满足。这才有中方希望日本的“实际行动”,为两国领导人接触营造“环境”的说辞。
不过笔者观察最近一段的中日关系,发现双方破冰其实已经早就开始。
首先,中日各层级交流频繁,特别是高层交流其实从未中断,不仅远超中日双方媒体和舆论的预期,而且这种交流也要比中美、中韩、中俄等中国重要周边国家关系的往来更为频繁,沟通渠道更为多样。这本身就能说明中日关系的重要性是双方都非常看重的。
有媒体统计,虽然2012年9月日本单方面将钓鱼岛“国有化”之后,中日最高级别的会谈尚未实现,但中日双方的互访从没中断。
2012年9月24日,日本常务副外长河相周夫访华;9月27日,日本前首相鸠山由纪夫访华;2013年1月24日,日本联合执政党——公明党党首山口那津男访华;1月底,日本前首相村山富士访华;4月1日,中国人民对外友好协会会长李小林访日;2014年4月9日,胡耀邦之子胡德平访日;4月21日,日本海军司令访华;9月22日至27日,史上最大规模日中经济协会代表团访华;9月24日,日本自民党两位副干事长三原朝彦和三矢宪生访华。10月,安倍的助手麻生太郎访华。特别是前首相福田康夫两次到访中国,都与习近平会晤,前一次更是秘密会晤。
这种频繁的官方和民间往来,让中日最高层的政治会晤可以有实现的余地。
其次,中日军方间的交流出人意料地增加。军事交流恢复是政治交往恢复的指南针;再加上钓鱼岛问题日益淡化,逐渐回归此前的常态。这说明中日双方有缓和局势的“潜在共识”。
据日本防卫省透露,中国陆军11月6日参加由日本陆上自卫队举办的“亚太地区多国间合作项目”。自日本2012年将钓鱼岛“国有化”后,中国陆军一直没有参加这项活动。
此前,有日本自卫队退役军官与中国人民解放军现役军官及民间团体、研究者代表参加,以避免双方军事冲突为主题的安全对话,于10月29日到30日在北京举行。这都能够说明,中日间一度冷却的军事交流出现了热络的迹象。
最近一段时间钓鱼岛争端也逐渐淡出了媒体关注的视野,少见前些年大规模冲突的报道。这些都为中日首脑会谈预热提供了空间。
第三,中日双方都在“示好”,这成了APEC上习近平与安倍会晤的一个重要铺垫,体现了双方筹备会谈的诚意。
虽然中方强调,钓鱼岛问题和靖国神社问题是中日关系症结的两大问题,因而成为会谈的条件之一。不过中国外交在对此问题进行表述的时候,在坚持原则之外,灵活性的增加也有目共睹。
一个显著的迹象是,福田康夫在今年7月与习近平密会之后曾透露,习本人没有公开对中日会谈提出条件,只是对安倍政权当政以来的一系列行为表达了不满和忧虑,同时连发四问质问安倍“究竟想做什么”。当时就有日本媒体分析认为,这是“习式外交”的惯常风格,习惯于从宏观和大势上把握互动,而不是拘泥于无解的细节。
最近一段时间,日本方面对钓鱼岛问题和靖国神社问题也展现出了一定的克制。安倍虽然没有公开声明不再参拜靖国神社,但是诸多消息源都透露安倍暗示如果中日高层会谈,不参拜就成为可能。而日本极右翼的保守派组织“日本阵亡者家属联合会”最近甚至罕见且首次提出了要将东条英机等战犯的灵位“移出”靖国神社分开祭祀的考虑。这些都在潜移默化中,推动着中日最高层首脑会的前行。
尽管“习安会”成行的可能性存在,但也并不意味着中日关系从寒冰走到了暖春。关系的发展依然存在着不小变数,没有根本解决的靖国神社问题、历史问题、钓鱼岛问题,乃至日本走向军事大国等敏感问题,未来肯定还会继续发酵,不过这些也确实需要在中日最高层的会晤中充分解疑释惑,避免更大危机的出现。
扫描本文章到手机浏览
扫描关注新时社官方微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