探月三期再入返回器运抵北京
隔热涂层精确到克轨道设定不差毫厘
航天专家讲述“小嫦娥成长记”
中国探月工程三期中技术难度最高的“再入返回飞行试验”11月1日以一次接近完美的着陆宣告成功,标志着我国已全面突破和掌握航天器以接近第二宇宙速度的高速再入返回关键技术。多名参与研制的中国航天专家向《环球时报》记者揭示了这个为嫦娥五号重返地球探路的“小嫦娥”是“如何炼成的”。
轨道控制:“控制准”
11月1日凌晨5时许,北京航天飞行控制中心通过地面测控站向再入返回飞行试验器注入导航参数;5时53分,飞行试验器服务舱与返回器在距地面高约5000公里处正常分离,宣告整个试验中最关键的“太空打水漂”开始。返回器的速度极快,而且再入大气层时会因为进入黑障区暂时中断通信,无法依靠地面引导,因此整个返回过程只能由返回器自主完成导航和轨道调整。在此过程中,负责返回器轨道控制的“制导、导航与控制系统(GNC)”技术完全由中国自主开发,它成功经受住实战检验。飞行试验器由中国航天科技集团五院研制,该院GNC分系统主任设计师戴居峰告诉《环球时报》记者,由于受太阳风、温度等因素影响,高空天气条件难以预测,返回器进入大气层时可能遭遇各种情况。他们对此进行了上百万次模拟试验,确保返回器返回时无论遭遇哪种情况,都能找到预定方案进行轨道和姿态调整。
戴居峰介绍说,这次试验给他印象最深的就是控制精度的“准”,这也是最大的难点所在。“在距离38万公里的地月空间里,飞行轨道精度必须控制在厘米级别,不然几小时后积累的误差就足以发散到让任务失败的地步”。他认为,把这次试验对精度的要求形容为“在1000公里外命中一个一分硬币大小的东西”可能还不够准确,因为作为“靶标”的月球在不断运动,科研人员需要提前估算出它的轨迹,这实际是数十万公里外的一次交会。
在北京航天飞行控制中心的精确控制下,飞行试验器成功实施2次轨道修正,10月28日晚,飞行试验器完成月球近旁转向飞行,进入月地转移轨道,30日再次成功实施1次轨道修正后,准确进入“回家的安全通道”——返回走廊的窗口。北京航天飞行控制中心飞控总体主任设计师席露华说,“这次任务首次采用三站联合接力跟踪技术,目的就是为了尽可能提高飞行试验器的测轨精度。”据她介绍,参与联合接力跟踪的三个测站均位于境外,在地理分布上呈三角状,可以确保实现高精度轨道测量。
扫描本文章到手机浏览
扫描关注新时社官方微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