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报记者常亮上海报道
沪港通开通短短五个交易日以来,从开通当日北上额度售罄,到接下来几个交易日的消耗迟缓乃至大幅结余,沪港通“遇冷”的说法不胫而走。3000亿海外资金北上“秒杀扫货”的希望似乎受到了重重一击。事实上,自从沪港通即将在半年开通内的消息释放出来后,海外机构一直希望能够有“更多的准备时间”,而税费、结算等环节亦一度为沪港通的推出平添变数,海外资金理性、谨慎的操作态度可见一斑。
值得注意的是,从沪港通消息释放,一直到其正式开通,海外市场中A股相关指数产品及衍生品的交易却日趋火爆,海外资金究竟在做何打算?
海外指数产品受益
2014年11月14日下午5点左右,包含了中国A股市场市值最大的50家公司的新加坡交易所新华富时A50指数(下称“富时A50指数”),在半个小时内飙升近150点。
此时恰逢沪港通开通前的最后一个交易日,这一时点上,财政部、国家税务总局和证监会有关沪港通税项安排的文件正式公布,在遥远的新加坡交易所掀起了一场不小的行情。
“境外ETF市场中,以富时A50指数为标的的ETF产品占据市场总量的85%以上,远大于以沪深300标的ETF12%的市场占比。海外投资者通过投资富时A50 ETF可以更为简单地配置中国资产,对沪港通形成替代作用。”沪上某投资机构人士表示,“QFII及RQFII总额度在6000亿元人民币左右,A50 ETF市场规模达到1060亿元,照此比例3000亿沪股通将能使富时A50 ETF市场规模扩大一倍。”
沪港通业务公布以来,A股挂钩ETF市场成长较快,更大的现货市场需求带动了富时A50股指期货的成交,作为境外流动性最好的A股相关股指期货产品,富时A50股指期货成为国际投资者对境内投资套保的重要工具。
从富时A50指数近半年来的走势来看,作为境外挂钩A股指数成交最为活跃的衍生品,富时A50股指期货自2013年以来月成交量维持在150万手以上。沪港通业务公布以来,由于ETF市场需求增加, 富时A50股指期货交易量逐月增长,到A股市场慢牛行情正式启动的2014年7月,月成交量达到268万手,相比2013年同期增长56%。
但由于沪深300股指期货限制较多,与富时A50股指期货及港交所中华120指数期货相比,竞争力不足,参与沪港通的海外机构对冲现货风险的途径受限。
根据现有规定,当前海外投资者参与沪深300股指期货必须通过QFII及RQFII渠道。
除此之外,境外QFII及RQFII投资者仅能以套保套利额度参与股指期货交易,而套保套利额度申请需事前完成,因此交易灵活度较低,投资者需在使用前完成额度的报备,过程较为复杂。
由于QFII及RQFII的资金周转期为一周,且分别具有3个月及1年的锁定期,资金运转并不灵活,而境外机构投资者对于利率成本较为敏感,这亦成为境外投资者参与沪深300股指期货的障碍。
考虑到香港市场及新加坡市场都对资金周转没有限制,且套保套利豁免额度较大,更为方便的投资渠道和更为灵活的投资规则,使得海外资金迂回采用富时A50及中华120指数期货进行风险对冲。
汇率波动需避险
事实上,由于当前沪港通换汇机制为中国结算代表全市场向银行换汇,换汇成本要远远小于单个投资者,沪港通首日港股通交易者不仅没有损失,反而略有汇兑盈余。但对于沪港通投资者来讲,仍有一部分汇率风险需要对冲,而这种风险有可能在股市、汇市行情大幅波动时将变得更为明显。
“企业客户最常用的避险工具为外汇远期,不过按照规定,远期必须有真实的贸易背景,否则涉嫌虚假贸易;且企业通常对未来的资金规模和时间表有较为清晰的预估,因而可以设定远期期限。”招商银行总行金融市场部高级分析师刘东亮撰文指出,“但个人与机构投资者无法满足这一条件,除去贸易背景,单是对资金规模和时间就无法做到预估,比如一笔买入的港股,投资者无法确定会在何时卖出,以及卖出的金额。”
另一个可选项是外汇期权,但国内尚不允许银行向非贸易背景的投资者提供人民币兑外币的期权交易。
这种局面所造成的后果,可能将是投资者结构的进一步改变。
“在沪港通初期,个人投资者会积极参与,但随着汇率波动的加大以及汇率风险的逐步暴露,个人投资者所占的市场份额会趋于萎缩,并最终让位于更加专业、能够有效运用多种避险工具的机构投资者。实际上,在成熟市场的跨境投资中,主角早已被机构投资者所占据,个人投资者更倾向委托机构投资者来进行跨境投资。”刘东亮认为。
扫描本文章到手机浏览
扫描关注新时社官方微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