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时社网(微博)12月5日讯 据《福建日报》报道,提及职业教育,许多家长会认为,那是初考或高考“分数不高”孩子的无奈选择。“在大部分人眼里,技就是‘雕虫小技’,只是一个赖以生存的饭碗而已。”参会的部分大陆职业院校校长坦言,对于望子成龙的家长而言,职业教育就等同于“次等教育”,“因此,望子成龙从来就不会和‘技’联系在一起”。
“长期以来,人们对职业教育所持有的偏见,根深蒂固。要改变这种观念,恐怕一时难以做到。”台湾科技大学校长廖庆荣认为,要改变社会对职业教育的观感,最有效的途径是从资源投入和政策导向入手。他建议大陆,在排名前3名的大学里,培育1所承担职业教育任务的一流大学;在排名前10名的大学里,则培育3所承担职业教育任务的一流大学。
台湾科技大学是台湾职业教育院校体系中的标杆大学。这所大学的大部分毕业生最终进入了上市公司就业,承担着许多大公司的研发任务。“许多职校毕业生在职场打拼多年后,都会选择再深造,首选的学校就是台湾科技大学。”廖庆荣说,设立职业教育名校,让职校毕业生拥有学业上升通道,可以一定程度上改变人们对职业教育的偏见和歧视。
当然,社会各行业的用人态度也至关重要。如果许多企业看重的不仅仅是文凭,还有人才的实际能力,将促进职业教育与人才市场的良性循环。
为此,台湾佛光大学校长杨朝祥建议,职能部门要从制度入手,从过去重学历的用人导向,转为以能力考量为基础的用人导向。具体而言,应尽快建立行业技能鉴定、证照考级体系,让用人单位可以依照技能水平招录人才。
改变“士大夫”观念,需要营造“职业教育照样成才”的浓厚氛围。台湾教育大学系统总校长吴清基认为,职业教育不单单是因材施教,还要让学生发挥各自的所长,找回信心、价值感和尊严感。
目前,在台湾的上市(上柜)企业中,有10%的企业老板或创办人是台北科技大学的技职毕业生。“这让世人看见了职业教育毕业生的价值,对改变社会的偏见大有裨益。”台北科技大学校长姚立德说。
锻造实战师资提高教学质量
“现代职业教育不能简单地定义为‘蓝领教育’,关键要培养学生运用知识解决问题的能力。”福建工程学院党委书记吴仁华认为,作为技术型院校,职校应注重培养学生的创新力和创造力,而在这方面教师的力量不可或缺。
然而,目前大部分职业院校,主要招收博士学位的老师,却极少或甚至没有来自业界的师资。“殊不知,这种缺少实务师资的职业教育体系,很容易与产业需求相脱节,也直接影响到职业教育毕业生的竞争力。”论坛上,不少职业院校校长坦言。
那么,如何锻造实战型师资队伍?自2005年起,台湾推出了“奖励大学教学卓越计划”,要求技职学校须具备一定比例的业界师资,改变传统教学观念,掌握产业脉动,增强课程实战性,提高教学质量。
据悉,目前台湾科技大学对教师评鉴、升等体系进行了改革,摒弃以往以技术报告参评职称的做法。“老师可以自主地在学术研究与应用研究之间选择合适的比例,以利于自身职称升等。”廖万荣说,原先许多老师都倾向于学术研究,没多少人愿意搞应用研究,该政策执行后,越来越多的老师热衷于产学合作,推行实务课程内容,整个教学局面就扭转过来了。
对此,台湾铭传大学副校长王金龙持同样看法。“当前,铭传大学正大力实施‘大学教学卓越计划’,推动教学与实践紧密结合。学校鼓励80%的高学历教师到大企业蹲点调研,协助企业解决难题。”王金龙告诉记者,蹲点期间工资照发,短则半年、长则一年,教师从中可获得实战经验。同时,学校还聘请了大型企业中高层人士来校授课,每学期至少有3到6周的课程,以此提升课程实战力。
诚如许多业界人士所言,职业教育的成败关键在内涵建设,培养一流的学生,需先培养一流的教师,而两岸在师资交流、技能培训、联合办学等方面有着广阔的合作空间,携手破题之路方兴未艾。
扫描本文章到手机浏览
扫描关注新时社官方微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