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2月4日是中国首个国家宪法日,在北京三里河第三小学的校门口,学校教师和学生代表一起向家长分发法制童谣宣传单。中新社发熊然摄
中新网12月4日电今天,中国迎来首个国家宪法日,境外华文媒体分析称,这或能带来一个新的法治文化,并成为中国实现现代化的历史分水岭。
弘扬法治精神提高宪法意识
中共十八届四中全会提出建立宪法宣誓制度,将每年的12月4日定为国家宪法日,这明确彰显了中共依宪治国的坚定决心,同时也标志着中国高度法治化的建设进入了一个新的阶段。
《澳门日报》4日发表社论称,宪法是国家的根本大法,它规定国家的根本制度和根本任务、公民的基本权利和义务,是治国安邦的总章程。小智治事,中智治人,大智立法。在我们这样一个地域辽阔、民族众多、国情复杂的大国,要保证国家统一、法制统一、政令统一、市场统一,必须秉持法律这一准绳,用好法治这个手段。
文章强调,今日,中共纪念宪法日,这是推进宪法宣传教育、弘扬宪法精神、加强宪法实施的重要举措,也是增强法治观念、弘扬法治精神、夯实法治基础的有效途径。
为贯彻落实中央提出的依法治国、依宪治国精神,中国多地举行了迎接宪法日的宣誓活动,例如,12月2日晚,由海南省委政法委、省委宣传部主办的“向宪法宣誓,建法治海南”的首个国家宪法日主题活动在海口举行,海南政法系统干部代表集体向宪法庄严宣誓。
对此,香港《文汇报》在4日的文章中评价道,国家宪法日举办向宪法宣誓等活动,将有利于提高公务员的忠于宪法的精神,让遵守宪法成为全社会的守则,让宪法走进老百姓的生活。
文章还援引中国政法大学副校长马怀德的话说,以丰富多彩的方式来宣传宪法知识,让宪法成为人们心目中最权威的、有最高法律地位的根本大法。除此之外,还应该在这一天披露违宪违法的案件,这也是提升宪法观念的重要途径。
文章强调,设立宪法日便是以此为契机增强全民宪法意识。
根除人治让法治步入现代化
《澳门日报》在4日的社论中分析道,几千年封建专制历史,有法律而无法治,重权力而轻权利。早在春秋战国时期,中国就有了自成体系的成文法典,汉唐时期的法典就已比较完备,但漫漫人治史,使古人常把“盛世”的想像寄托在“明君贤臣”身上,最终逃不过“人存政举、人亡政息”的治乱循环。
社论强调,只有法治,才能为国家事业发展提供根本性、全局性、长期性的制度保障。
香港《南华早报》中文网近日发文指出,中国一直采取务实措施以加强依法治国,例如努力推动地方法院独立于地方政府等。中国还精简法院行政人员、提高法官职业化水平,近期结束的四中全会便首次以依法治国为主题。
文章还称,中共十八届四中全会限制了政府的权力,向前迈进了重要一步,如果真能带来一个新的法治文化,则将成为中国实现现代化的历史分水岭。
文章认为,中国如今面临的主要挑战,是如何避免落入“中等收入陷阱”,为此中国必须找到自己的发展道路。无论德国、美国,还是新加坡,这些成功的市场经济体都有一个共同点:以法治为基础,提供公平的竞争环境。中国要进入下阶段、以创新驱动经济增长,就需要释放创造力。若要实现这一点,中国必须有一个(更加)公正的体制。
扫描本文章到手机浏览
扫描关注新时社官方微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