见证了两岸交流大浪潮的澎湃,张秀清说,自己愿意把土壤改良技术免费教给年轻人,让他们返乡谱写一曲绿色的创业田园诗。
先把“土壤妈妈”养好
张秀清“登鹭”之初,本打算投奔亲戚,从事食品代理。在一番市场调查后,她发觉,从台湾进口的泡面,在大陆至少要卖3块钱,而大陆自产的泡面当时才卖3毛钱,进口食品市场并不成熟。后来,张秀清干脆做起老本行,从事土壤改良。“土壤对农作物来说,就是妈妈。只有把妈妈养好,孕育出的小孩才会好。”张秀清说,30年前,台湾的农业生产也习惯用化肥,土壤因此出现板结、酸化等问题。后来,台湾农业开始学习美国、日本的经验,进行土壤改良,使用有机肥生产绿色无公害的农产品。
而土壤改良需要专业知识,20年前,台湾的大专院校开始成立生物科技相关科系,“土壤改良领域,台湾因此走在了大陆前面。大陆目前对此也有研究,但未普及”。
关于土壤改良的经济效益,张秀清说,土壤改良需要2-3年周期,完成后,农产品生长不再用化肥,成本降低,产品反而增加。“比如柠檬,本来只能卖柠檬,但只要用有机肥,没有农残的柠檬叶和柠檬皮,都可以成为绿色食品。”
土壤改良也可“短平快”
刚开始在大陆做土壤改良,张秀清坦言很艰难,不过她反而从中看到商机。据张秀清介绍,土壤改良需要成本,因此要利用当地最便宜的东西,比如秸秆。“现在大陆的秸秆大多因为无用而被焚烧,造成空气污染。但这个东西其实可以做成有机肥。”
最初的土壤改良项目,张秀清选择在江西进行,因为江西的红土地改良难度最大。张秀清认为,搞土壤改良,农民需要看到效益,才会跟进。因此,她经常采用“短平快”的方式,在一亩地上进行土壤改良,然后种植蔬菜,45天左右可以采收,就能看到立竿见影的效果。
对于土壤改良的推广,张秀清认为,政府可以开设平台,自己愿意免费教学,让年轻人学习后,回到家乡去从事精致农业。
扫描本文章到手机浏览
扫描关注新时社官方微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