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新时社网 >> 港澳 >> 政情 速递 >> 社评:农业新政策构思好但推行不易

社评:农业新政策构思好但推行不易

  特区政府昨日发表“新农业政策:本港农业的可持续发展”公众咨询文件,就积极协助本地农业进行现代化和持续发展的新政策咨询市民意见。

  对不少市民来说,不要说农业政策或现代化及可持续发展,就是听到“农业”两个字,也会有陌生、奇怪以至不知所云的感觉:怎么,香港还有农业么?一些“港孩”看到“牛牛”会吓得大哭、野草与禾苗不分,也是常见之事;过去,居住在市区的居民会利用假日乘火车到新界或离岛走走,买些刚割下来的新鲜菜心回家品尝,但近年随着新市镇发展,大片农田已经为高楼大厦所取代,农民子弟亦多已弃耕转行,离开乡村搬到市区居住,“农业”二字已成为“历史”而逐渐从人们生活中消失了。

  不过,特区政府在这个时候推出农业新政策咨询文件,当然不会是无的放矢、空穴来风,而是显然经过一定的调查研究与考量,认为客观上确有此需要、现实上也有实施的条件,才会将构思形成政策推出,并向公众作出广泛咨询。

  其一是近年健康饮食与绿色生活蔚然成风,不少市民不惜贵价也要购买有机食材或天然食品,相信对健康有益;另一方面,食品安全问题近年越来越突出,而问题食品多来自进口,正是“礼失求诸野”,不少市民回过头来宁愿弃用进口食材而去寻觅本地生产的蔬菜、番茄、蘑菇、玉米等,令到本地农场出现“小阳春”复苏之象。

  其二是近年有不少家长,不想子女“四肢不勤、五谷不分”,假日喜欢带孩子到郊野游玩,一些可以采摘蔬果、可以接触动物的农庄大受欢迎,甚至有家长斥资包下一块地或一棵果树,实行“亲子同种植”,也成了一种时尚生活,大行其道。

  其三则是关乎到政府收地发展的问题。众所周知,房屋政策包括多建公屋和重建居屋,是特首梁振英上台和施政的“卖点”或“杀?”,但要达成此一目标,关键是土地何来?本港市区可用土地已有限,要增辟新的土地来源,眼睛只能朝向新界,谋求改变土地用途,包括农地及其他“棕地”。

  但是,政府在新界要收地发展,碰到各种困难已是意料中事。一些农地,本已弃耕荒废多时,但一听到政府将要到来收地,马上就会有一批“农民”出现,地上也会很快长出一些“农作物”来。此一现象,自年前兴建“高铁”的菜园村拆迁风波,以至眼前的新界东北新市镇发展规划,都出现所谓“发展破坏农业”的问题,反对派议员并以此在立法会发动“拉布”和大加反对。

  因此,在此三种原因、背景之下,政府及时推出新农业政策,一方面顺应潮流需要复兴本地耕种,二则希望有助缓解发展新市镇的反对声音和阻力,实属“一举两得”之策。

  不过,新农业政策的要点,是设立一个面积达七、八十公顷的“农业园”,供有意复耕的农民或开创农业新产品的青年租用,并提供资金及技术支援,在想法上是有创意的;但农业不同工业、种菜种果不同工业产品,大规模集中生产的模式未必合用,“农业园”的选址也必须尽量靠近现有的耕地、就地取材,否则,农民是否要日日坐车到农业园去“返工”?

  农业新政策,构思是好的,可行性要进一步研究,三个月的咨询期,业界和市民不妨多发表意见。


欢迎关注新时社网香港在线微信(公号:tkp-weihk)

扫描本文章到手机浏览

扫描关注新时社官方微信

0% (0)
0% (10)

点击排行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