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新时社网 >> 港澳 >> 政情 速递 >> 鲁岷:梁振英积极的“青年轴心”论述

鲁岷:梁振英积极的“青年轴心”论述

  文|鲁岷

  行政长官梁振英刚刚发表新一年度的施政报告,社会反应不一,主要原因是每个人的出发点不同,各有立场,自然是“仁者见仁、智者见智”。当然,还是有一个共通点,那就是事前社会各界普遍关注青年议题,特别是以青年人为主体的“占领”事件结束不久,如何总结个中的经验教训,回应青年人的诉求,大家都希望在最新的施政报告中寻找答案。

  关于青年议题,施政报告用了不少的篇幅,先从宏观的经济发展谈起,“只有持续的经济发展,青年人才可以有就业机会,有更多和更好的向上流动空间”;再讲到社会的大环境,只有“做到百业兴旺”,才能“让青年人学以致用,让所有人各展所长”;接着,又提到青年人的政治诉求,“青年学生向往民主,关心政制发展,值得肯定”,但是讨论政制发展时,应该“是其是,非其非”,“充分了解国家与香港之间的宪制关系”。

  至于具体青年政策,主要体现在如下几点:其一,“培育本地人力,为年轻一代创造更多元化和具前景的就业机会”;其二,“资助学生在中、小学阶段最少各一次到内地交流”;其三,大幅增加“香港与内地中小学缔结姊妹学校的数目”;其四,“与内地各省市研究扩大和加深交流合作”,拓阔青年人视野;其五,增加拨款,“资助现有的青年交流和实习计划”;其六,推展“4个青年宿舍项目”;其七,“成立3亿元的青年发展基金”,资助青年人创新与创业;等等。

  应该说,施政报告不是政治报告,也不是政治宣言,尤其是在“后占中”政治争拗异常激烈的当下,过分强调政治反而会激化矛盾,而不利于解决问题、纾缓怨气。施政报告固然不可能满足全社会所有持份者的诉求,做到有求必应,但是它理应涵括具有主体思想的施政方针与施政理念,并且推出一系列确实可行的政策,真正落实“行政主导”,让市民看到政府依法施政的决心与魄力,同时对前景充满乐观的期待。

  延续上一年度施政报告关于青年议题的论述,当时重点提到“让年轻的各展所长”,同时地,在今年的施政报告中,行政长官也在努力地解构这个问题,强调“大学生是社会未来栋梁”、“青少年是香港的未来”。基于这个立论,可以看到施政报告依然是围绕着青年问题而展开多项的政策措施,涵盖了政治、经济、民生等几个大项,也包括了教育、就业、创意、房屋、康体等诸多范畴。因此,以青年为施政轴心,以青年为政策制订的核心,这样的脉络呼之欲出。

  特区政府重视青年人的诉求,推出各项有利青年人全方面发展的政策措施,青年问题也是未来施政的重点之一。诚然如此,为何现时的青年人还不是十分领情,甚至有或多或少的抵抗情绪呢?要解答这个问题,还是应该回到施政报告本身,再问问那些即将推出的青年政策措施,是否照顾到时下青年人的最迫切、最核心的需要呢?既然行政长官有心解决青年问题,苦心孤诣各种青年政策,何妨更进一步,将青年人的政策目标提升到另一个高度,真正做到青年优先、青年轴心。

  凡是人都必须经历“生老病死”四个阶段,如果说这个社会的经线的话,那么,社会的纬线则是生活的“衣食住行”四个方面。在一个由“生老病死”和“衣食住行”交织而成的社会经纬度里面,青年人作为社会的新生力量,其需求是最旺盛的,同时其创造力也是最强大的,因此必须善加引导,同时也让他们在精神层面也获得最大的满足。这也就说明为什么社会必须重视青年人,为他们提供服务社会、贡献社会的正能量,避免他们步入歧途,徒然制造不稳定的因素。惟有如此,才能令青年人各展所长,让我们的社会充满活力与动力,不断向前发展。

  毋庸置疑,施政报告在“生老病死”和“衣食住行”等方面为青年人提供了各项相关的政策措施,值得充分肯定。但是,青年政策和工作不应该只集中于提供物质的支援,特区政府还要让青年人多参与社会事务,透过与青年沟通及互动,缩窄不同世代之间的分歧,尤其是政治上的分歧。经历79天的“占领”运动,虽然最终成功清场,也相对和平地落幕了,但是部分青年人与特区政府的心结还是无法完全解开,这固然是青年人不理国情、自以为是的原因,是否也与苦无一个公平的机会参与社会事务有一定关系?

  对此,新民党在回应政府施政报告时,就提到两方面的积极建议:一是让更多青年人加入政府咨询组织,促进沟通与互动,聆听青年人的诉求;二是检讨青年事务委员会的职权范围、组成方法及成员结构,鼓励他们以正面及积极的态度参与社会及青年事务,同时让政府更准确地掌握青年人的期望。

  如果我们期望施政报告可以立即解决当下青年问题,显然不切实际,但至少让大家看到了它在回应青年诉求方面的诚意与努力,也浮现出以“青年轴心”为主体的施政脉络。


欢迎关注新时社网香港在线微信(公号:tkp-weihk)

扫描本文章到手机浏览

扫描关注新时社官方微信

0% (0)
0% (10)

点击排行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