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新时社网 >> 港澳 >> 政情 速递 >> 刘乃强:“独港”比“港独”更可怕

刘乃强:“独港”比“港独”更可怕

  两年前,香港和内地有过一次关于“港独”的议论。当时内地方面,不光是全国港澳研究会会长陈佐洱一再表态,连退休多年以来长期低调的港澳办前主任鲁平都反覆高调发声。香港方面,特区政府则躲了起来,“健康力量”除了三两老头力竭声嘶的喊喊之外,已等于子虚乌有。

  我当时就评论:“反对派当时的判断,认为中央既认定‘港独’是个假议题,香港根本不可能独立,所以他们可以继续闹下去。特区政府认为‘港独’属于‘意识形态问题’,亦即只要‘港独’活动不冲击现有法规,政府不管;换句话说,即是结论跟反对派殊途同归,对‘港独’活动和言论大放绿灯。于是反对派便坚持‘港独’不是‘港独’这连‘白马非马’都不是的谬论,继续大张旗鼓的把不是‘港独’的‘港独’进行到底”。

  早前,行政长官梁振英在《施政报告》中公开和正面地批评香港大学学生会刊物《学苑》煽动“港独”,可以说突破了特区政府的“意识形态洁癖”,意义重大,值得鼓励。反对派看到以前的招数不灵了,当然大呼小叫,主流港人大都在说,几个小孩子闹着玩的,成不了气候,批他们只是抬举了这一小撮废青,让“港独”派大条道理继续挑衅,说梁振英打压他们只会助长“港独”势力云云。

  “‘港独’不是‘港独’”的这个逻辑,还是“港独”派至今的主要伎俩。《学苑》编辑的各种发言,砌辞狡辩指自己只是“讲独”而非搞“港独”,是最明显的例子。

  《学苑》于最新的一月号再刊登“港独”文章,断言港人“要不就负隅一战,奋起革命,要不就屈从一统,沦为奴才”。又称“港人面临灭族,只有一场彻底的本土抗赤革命,方可自救”,“以武抗暴就是唯一选择”。

  《学苑》自然会表示刊物中也有反对或质疑“港独”的文章,以示“平衡”,但我们当然知道那些都是陪衬,读者看完以后,丝毫不会接收不到《学苑》的意图。这种假中立,是特区政府之下香港电台的节目《城市论坛》的惯用伎俩,我们见惯见熟。

  但无论如何,直到今天,“港独”仍然没有成气候,也还没有成气候的条件。有了这个基本判断之后,却不代表我们可以对“‘港独’现象”掉以轻心,因为“港独”醉翁之意不在酒,而在于牵制较具国家情怀的老一辈“主流反对派”,最终维持“独港”的状态。

  之所以说“维持”而不是“达到”,是因为我们今天已经是一种“独港”的状态。这不是危言耸听,而是十七年来“去殖”失败的自然结果。1997年回归,只换了一些区旗和区徽,其他“马照跑、舞照跳”,强调“河水不犯井水”。这样的安排,除了在最象徵性的符号上,基本上维持了殖民地的一切制度和人事,这自然是一种“独港”的状态。国家和特区很长一段时间没有主动“去殖”,最近特区政府更因为尝试推“国教”失败后宣布无限期搁置,因此“独港”状态不但没有变化,甚至愈演愈烈。

  我以前提出“搞‘港独’就是不搞‘港独’,不搞‘港独’就是搞‘港独’”,意思就是大张旗鼓要搞“港独”的,往往不是真要“港独”,但他们所要的所谓“不是港独”的东西,其实跟“港独”无异。

  抽象地讲可能有点玄,我们举个例子。继其前副总编辑王俊杰日前在《城市论坛》公然承认赞成“港独”之后,《学苑》前总编辑梁继平亦承认支持“港独”,但梁却表示愿意以“港独”作为谈判筹码,称若有“真普选”,就毋须再讨论“港独”。这一语道破了“独港”的逻辑:反对派要的“真普选”,和“港独”根本就是一回事,是可以相互转换的。

  我们之所以要对“港独”采取杜渐防微的态度和措施,正在是因为社会中充斥着上边的姑息养奸心态。我们的主流社会如果不姑息“港独”言行,根本就不需要杜,也用不着去防,它根本就生长不了,很快就要萎谢。过去我们长期对反共反华和卖国言论不但不予批判,反而提供保护,予以宣扬,终于滋生出病态本土主义。我们对已经冒出了头的病态本土主义还不予迎头痛击的话,不用很久,“港独”思潮便会渐成气候。

  “独港”跟“独台”相似。“独台”坚持“分裂分治”立场,主张“一个中国,两个对等政治实体”,不求独立,只求永远“保持现状”,“不统、不独、不武”。在香港,我们讲“一国两制”,“一国”是否在“两制”之上港人尚且争论不休,两个制度之间的主次问题,更是无论左右所有政治人物的禁忌。在不少港人的概念里面,香港和内地,就是两个对等的制度(其实他们心底里大都觉得香港制度有绝对和全面的优越性),即“两个对等政治实体”,这不就是“独台”所追求的状态?

  所以说到底,批判《学苑》的“港独”思想,真要针对的倒还不是几个小孩,而是要藉此提醒主流社会,别做东郭先生了。对于这一切都视而不见,还刻意姑息庇护,反映出反对派普遍脑袋有“病”,而且“病”得很深。

  “独港”思想从来都在,亦无处不在,一般人就像呼吸一样没有意识到它的存在。施政报告中的这句话,大家不妨细细回味:“在经济方面,香港有独特的‘一国’和‘两制’的双重优势。香港既是中国的一部分,得益于国家的高速发展,享有国家给予的优惠,同时亦享有和内地城市不同制度的优势”。

扫描本文章到手机浏览

扫描关注新时社官方微信

0% (0)
0% (10)

点击排行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