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严雪
回顾历史,1979年中美两国正式建交,但早在1972年美国总统尼克松就已经访问过中国,为何这中间又经过了漫长的7年?而两国领导人的“初见”又是通过哪些“秘密外交”实现的?
事实上,中美并非素来交好,是对抗在前“谋和”在后。早在抗日战争时期,中共便与美英等西方国家驻华机构之间有过来往,也同驻华美军领导人打过交道。据资料记载,1948年冬季,毛泽东就明确提到过建国后与美国建立外交关系,其间多次反复,但直到1949年6月刘少奇踏上访苏之路,才暂时放弃了这方面的试探。几乎是在同一时间,美国领导人和中共领导人选择了暂时搁置双方的关系。
有趣的是,他们竟然都在用非常形象的语言来描述自己的政策。美国国务卿艾奇逊提出,中国的变局犹如一棵大树倒下,必然会扬起一阵巨大的尘埃,美国要等尘埃落定后再处理与那里新政府的关系;而中国的毛泽东则提出了著名的“打扫干净屋子再请客”,即取得全国政权并内部大局安定后,再与美国等谈判建交。
不过,历史的发展离不开关键人物,时任美国驻华大使的司徒雷登便是建国前两国的“牵线人”,中美建交前的“秘密外交”也可以以他为始。
司徒雷登恐怕是除骆家辉外,中国人最为熟知的美国驻华大使,他是被当时美国国务卿马歇尔在力排众议下推举出来的。此时为1945年,中国内战迫在眉睫。司徒雷登试图组建中国的联合政府。但蒋介石领导下的国民政府并不为之所动,美国政府也偏袒国民政府,他作为大使,又不得不服从美国政府的决策。因此,他的一切努力都失败了——内战全面爆发。
到1948年,人民解放军攻占南京。苏联驻华大使随国民政府迁到广州,但司徒雷登仍留在南京,打算和中共保持接触。他表示中国问题不只是一个对华政策问题,而且是关系到世界和平;他认为解决好中美关系对世界和平会是一大贡献。遗憾的是,此后不久,司徒雷登被迫返美,再也没有踏上中国的土地,就这样黯然离别了生活45年的中国。
司徒雷登走后,大国间的博弈、站队、冷战,使中美关系也陷入了僵局,没有秘密外交,只有公开较劲——如朝鲜战争和越南战争。但随着时代改变,双方都意识到,两国不能够再这样“硬碰硬”,改善双边关系才符合两国的共同利益。
据统计,自1954年到1970年,中美之间在日内瓦以及华沙共举行了136次大使级会谈。特别是1969年,尼克松就任美国总统以后,鉴于世界政治力量对比发生变化,主张同中国改善关系,同时还放宽了对华贸易限制。
为此,两国进行了诸如“乒乓外交”等进一步试探,不过最著名的要数基辛格秘密访华了。1971年7月9日至11日,基辛格对中国的访问,在高度保密下进行——7月8日,他在访问巴基斯坦期间,秘密登上了巴基斯坦航空公司的飞机飞抵北京。虽然中美最高层已有重大的信息交流,尼克松和基辛格本人对这次访问还不是很有信心,是把它当作一次必需的冒险来进行的,此行以“波罗行动”为代号,意即像七百年前意大利的马可·波罗那样冒险。
基辛格访华是打开中美两国关系大门的一次成功访问。有了基辛格“打前站”,尼克松也坦然转变了对华态度,他在基辛格回国后便宣布自己已经受邀将访问中国大陆,并于1972年2月访问了北京、杭州以及上海。尼克松返国前,中美共同签署了里程碑意义的《上海联合公报》。
此后,两国开始了一系列正式建交前的准备工作。1973年5月,在两国恢复外交关系的努力下,美国政府在北京设立在华联络办事处,而中方也在华盛顿设立类似的办事处。
1975年福特访华,再次确定美方与中国建立外交关系的意愿。1977年卡特总统上台后不久便重申上海公报的重要性。1978年12月15日两国政府宣布,美利坚合众国与中华人民共和国将在1979年1月1日建立大使级外交关系。
如今,中美两国领导人早已不再“秘密外交”,每年他们都会在大大小小的国际场合会面,一对一互访的安排也保持着一种平稳的节奏。2013年习奥加州庄园会、2014年习奥中南海瀛台会,更是将气氛严肃的政治谈判转化为更加亲切友好的谈天说地。
大国彼此间最初针锋相对的角力,往往会伴随着国家利益的需要,逐渐演化成握手言和,哪怕这个过程磕磕绊绊。这期间,“秘密外交”可起到不可忽视的作用。或许如今起起伏伏的中日关系,也可以从中美的秘密接触历史中获得更多灵感。
扫描本文章到手机浏览
扫描关注新时社官方微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