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新时社网 >> 港澳 >> 政情 速递 >> 一个有关民主选举的“迷思”

一个有关民主选举的“迷思”

  文|朱确

  香港的反对派差不多成功为香港市民制造了一个"迷思"(myth),就是民主政治可以有效地防止腐败和权利力地滥用。然而,这个说法实际上经不起推敲。

  在很多人眼中,丹麦是民主化程度非常高的北欧国家之一,而且在13年12月公布的"全球清廉指数"(CorruptionPerceptionIndex)中,丹麦和新西兰并列最清廉的国家。

  虽然丹麦100多年前就建立了君主立宪的政治体制,但是由于君主的权力是象征性的,加上现代丹麦在沿用君主立宪制的同时,采用多党制下的比例代表制,似乎顺理成章地成为"优质"民主的范式。

  另外,加上政府法案大多需要执政党与在野党双方的谈判或妥协,故该国各政党的意识形态日渐相近,因此不论是中左翼或中右翼联合政府,都会采取偏向中间派的路线。

  日前,在香港举办的一个论坛上,王绍光教授讲到民主和腐败的关系时,就讲了这样一个真事儿。他曾问一位丹麦议员丹麦为何鲜少出现腐败,那位议员幽默地答道:"Whatyoucallcorruption,wecalldemocracy.(你们说成腐败的,我们说是民主。)"

  什麽意思呢?王绍光教授解释道,丹麦在立法阶段,已经保障了利益集团的利益,换言之,我们认为是腐败的行为,在有些国家已经被立法保护了,也就是法律将腐败合理化了。这就是观念和逻辑不同带来了政治环境和结果的不同。

  就像美国最高法院2014年4月宣布继续废除针对竞选开支的限制,取消了十年来对个人在两年选举周期内捐助候选人的总金额限制,政治"黑金"在法律的保护下,成为了政治"白金"。

  这里面的逻辑是这样的,既然美国宪法保障了个人的自由,那法律有什麽权力限制我愿意捐钱支持哪位总统候选人呢?这场选举游戏,听起来合理,但其实荒唐至极。

  其实香港的反对派就是在为香港人编织这样一个看上去很美,实际上一碰就破的美梦,在这个梦里,不知道为何物的"真普选"(另外的名字叫做"民主选举")带来了低楼价、高就业率、平等、公义、自由和廉洁,但真的如此吗?

  选举的目的和其在技术上的复杂性,就注定了"筛选"和"不民主"是选举的必要因素--如果我们说民主就是有竞争性的选举,那麽为什麽要选出少数人代表全体人民?如果我们说民主选举就是多党参与,那麽如何解释美国的民主党和自由党都没有正式的入党程序?太多无法自圆其说的言论都指向同一个结果:选举是造成不民主的元凶。

  或许时间会给出所有事情的答案,但是问题在于我们是否可以承担所有结果?如果绝对的"真普选"就是以700万永久居民为基数而进行的"抽签",那麽有多少人愿意冒这个险?恐怕以"真普选"为卖点的反对派会第一个叫停。

  忍不住说句题外话,民阵2月1日举办的"唔要假民主、我要真普选"游行,不足万人参与,远少于主办方5万人的预期,是否显示经过了"雨伞革命"的洗礼,香港市民对反对派的一套做法已经不尽认同?值得注意的是,相较于"雨伞革命"期间,几乎每日头版报道,《苹果日报》在这次游行上表现出罕见的不热衷和低调,这里面又传达出怎样的政治信息?

扫描本文章到手机浏览

扫描关注新时社官方微信

0% (0)
0% (10)

点击排行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