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时社网(微博)3月5日讯 据福建日报报道,厦门海沧区新阳街道院前社,是一座毗邻全国重点文化保护单位青礁慈济东宫的村庄,是“开台王”颜思齐的故乡,也是保生慈济文化的主要发祥地。村里保留着原汁原味的闽台两岸历史渊源,那些红砖古厝,有的是古代高级官员的私宅,如“大夫第”,有的是由私塾学堂改造的古民居,如“学仔埕”,也有宗祠寺庙,都是闽台文化的瑰宝。
“城市菜地”变奏曲
“原来花菜是这样包裹在里面边的。”在院前社的“城市菜地”里,一位小学生边给花菜浇水边说。
所谓“城市菜地”,就是城市人认种菜地,按照自己的需求来种农作物,想吃什么种什么。院前社的”城市菜地“种植着许多台湾优良的果蔬,比如芥菜、百香果等,就连肥料也是台湾的有机肥,而灌溉用水便是直接引入当地的山泉水。
村主任颜鸣秋告诉记者:“搞块‘城市菜地’,既能吸引城里孩子来体验农耕生活,也可以增加村民的收入。”
厦门的黄女士特地带着儿子来这里实地考察。听说租一片20平方米菜地,每年只需缴交2400元租金,就可以轻松得到250公斤的无公害蔬菜。黄女士当场决定以托管的方式租两片。
“城里人忙,没空来的时候我们就帮着打理。”正在菜地里除草的村民苏德海说。
昔日村口的荒地变身绿油油的“城市菜地”,村民的荷包也渐渐鼓了起来。院前社济生缘合作社负责人陈俊雄给记者算了一笔账:“按传统菜地种植,每亩地一年只有2.5万元到3.5万元收益,自从引入‘城市菜地’,每亩收益翻了一番!”去年国庆至今,“城市菜地”就接待了游客上万人次。
“垃圾不落地”进行曲
“城市菜地”火起来后,城里人纷纷带着孩子来种菜、观光。“人多了,垃圾也就多了,有时罐头、纸屑满地都是,而村民随意扔垃圾的习惯一时也难改。”当地村民抱怨说。
由于台湾推行垃圾不落地政策很成功,海沧区便借鉴这一做法,建立青少年校外实践基地,开展“我是小袋鼠,垃圾不落地”等活动,院前社自然也不例外。
记者看见一些学生有的在“大夫第”前的空地上画“小袋鼠”,有的在清理地上的垃圾。“孩子们带来了环保的意识,感觉很棒。”颜鸣秋说。
小孩子捡垃圾,吹起一股环保风。对此,村民们被感动了,也被教化了。“大伙儿很快购买了门前的垃圾桶,乱扔垃圾的少了。”颜鸣秋说,短短时间内,许多村民自动参与到“美丽乡村”的共建共管行动中,有的让出自家的空地,有的让出自家的鸡舍、猪舍、厕所等。
“我们让地让利,美化了村貌,改变了村容。我们自己住得舒服,也更能吸引游客们,最终受益的还是我们啊!”颜鸣秋的一席话,道出了村民的心声。
“民宿部落”畅想曲
因为“城市菜地”、“垃圾不落地”,院前社更美更靓了。而院前社的文化历史积淀更让人艳羡。除了“开台王”颜思齐的颜氏家庙及云溪堂、岐山宫外,村里还散落着“大夫第”、“学仔埕”等39栋闽南古厝。
如何把这些古建筑、古民居“活”起来?院前社请来台湾专家“把脉”,借鉴台湾的做法,把院前社打造成一个富有特色的“民宿村”。
曾经是曾厝垵规划团队一员的陈清龙参观院前社时,发现这个只有700多人口的村子民风淳朴、依山傍水,而且经过一番改造后,每家每户的门前都种上了可供观赏的绿色植物,道路是由鹅卵石铺成,整体干干净净。“一直有民宿部落的想法,没想到在这里找到了理想版本。”陈清龙说。
古朴的红瓦顶、镂空的窗棂……陈清龙与在场的规划师们交流说:“在进行民宿改造的同时,要注意农村地貌不变,建筑外貌不变,风俗信仰不变,唯有这样才能让大家感受到院前社的味道。”
“‘大夫第’正在修缮,未来这里将成为展示闽台慈济文化、闽台颜氏宗亲文化的展览馆。”李佩珍是台湾大学建筑与城乡研究发展基金会的规划设计师,目前她与同事们一同“扎”在院前社,为古民居改造设计方案。她说:“等改造完成,国学馆、民宿、私房菜馆、咖啡馆、游客服务中心等设施将一一与游客见面。”
“我的家乡开始共同缔造了!”辞去工作,80后颜永杰回到院前社,“原来以为只有我从城市回来,没想到现在村里处处都是年轻人的身影,空气中充满了青春的气息。”(记者 李向娟通讯员 傅益平 林晓蕾 文/图)
扫描本文章到手机浏览
扫描关注新时社官方微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