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六)
在繁华的地段,过枯燥的生活,年轻人大都会厌倦。王涛和李明奎却已经渐渐习惯了跟着作息时间表规律地生活。
国旗护卫队的时间,是根据每天的日出日落制定的。日出升旗,日落降旗。队员们的早上和晚上都属于国家,中午的片刻属于自己。
有时候,连父母的时间也会跟着改变。9月3日,纪念中国人民抗日战争暨世界反法西斯战争胜利70周年阅兵,王涛站在国旗护卫队第七列第一名的位置。阅兵前一天,王涛告诉父母自己的站位。连常年在外跑运输的父亲也特意留在家。早上5:30,他和妻子以及王涛不满10岁的弟弟就守在了电视机前。这3年,他们计划了两三次要来北京看儿子升旗,但都没能成行。
直播镜头切到王涛时,弟弟一眼就认出了哥哥。“我弟弟经常和同学讲,‘我哥是国旗护卫队的,在天安门升国旗’。”王涛说。
同样是参加阅兵,李明奎的父母却没有机会看到自己的儿子。
阅兵当天,执行展旗任务的是李明奎的班长杨博,李明奎在一个别人看不到的地方,承担着“手动升旗”的任务。
正常情况下,天安门的升旗系统由电力控制。一旦系统发生故障,李明奎要通过手摇的方式将国旗分秒不差地升到顶端。阅兵当天,升旗的时间是46秒,李明奎为此“开小灶”训练了半个月。
当展旗手杨博按下电动按钮的时候,李明奎的心提到了嗓子眼:“按下按钮后,因为系统传导的原因,通常都会有一秒左右的延迟,这时候特别紧张。”
李明奎的身边,是指导员彭凯。两个人眼睛都不敢乱瞅,46秒没说过一句话。“呼!”国旗升至杆顶的时候,两个人不约而同地长舒了一口气。
“在这里可以看电视直播,也挺好嘛!”彭凯对李明奎说。阅兵后,中队想组织大家看一看实况录像,但一直没抽出时间。
阅兵后,李明奎的姐姐打电话问弟弟:“怎么没见到你啊?”李明奎神秘兮兮地说:“我在的地方你们当然看不到!”
(七)
10月1日早晨6点,天放晴了。
天安门广场前,5岁的小丫头陈娇洋骑在爸爸肩上,使劲昂着头张望。“怎么还不来啊?”她戴着红手套,一手挥舞着五星红旗,脸上贴着国旗贴纸,焦急地盼望着。
这一天的天安门广场,人山人海,据统计,观看升旗的人数有7万余人。站在后面的人努力踮着脚,还是看不到。许多人举起了手中的自拍杆,打算把过程录下来,“回头在手机上看”。
若干年后,这一刻或许将成为陈娇洋抹不掉的“童年记忆”。
到首都北京,一定要到天安门广场,到天安门广场,一定要看一次升旗。这俨然已经成为中国人的一种爱国情结。
我们不知道,未来有多少孩子会做下一个王涛、下一个李明奎,会一次次在国家的“心脏”地带完成这最庄严的仪式。
“国旗重于生命!”很多人在成长中一天天领悟这句话的真谛,很多人在异国他乡、在悲欢之际与国旗相拥而泣。
无论是李明奎、王涛,还是李光昊、石洋,在他们或长或短的护旗经历中,都没有遇到过意外或是危险。但当你看到他们专注的目光和坚定的身影,你不会怀疑:无论在任何时候任何情况下,他们都会用生命去护卫五星红旗。
因为一次仰望,便是一生信仰!
(来源:解放军报客户端作者:张洋洋、周圆、周海涛、王娇、钱宗阳、王炜)
扫描本文章到手机浏览
扫描关注新时社官方微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