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新时社网 >> 港澳 >> 政情 速递 >> 冯剑腾:国情教育“现代化”──从明朝弃守敦煌讲起

冯剑腾:国情教育“现代化”──从明朝弃守敦煌讲起

  文|冯剑腾

  今年暑假,笔者与一众教育界同工去了一趟甘肃。7月22日一大早,笔者一行就坐上大巴,驶上连霍(江苏连云港到新疆霍尔果斯)高速,离开嘉峪关向敦煌进发。笔者为了更好地欣赏河西走廊风光,特意挑选了司机旁边导游座位。望着逐渐远去的嘉峪关,笔者一直思考一个问题:明朝建关城为何放弃嘉峪关以西的敦煌?

  自汉唐以来河西四郡,武威郡、张掖郡、酒泉郡、敦煌郡一直在中央政府治理下,而且是沟通东西方重要通道,然而为何明朝大将冯胜大破元兵后,在酒泉郡西北筑嘉峪关,把关外以西大片土地以及敦煌郡都放弃掉,甚至让当时边民迁入关内。笔者相当纳闷,细究之下才发现关键问题是缺水,因外关外要靠祁连山上的雪水,一旦没有了山上融雪或者水源被下毒,整个防御体系就会崩溃。然而嘉峪关所在除了本身地理优势外,当地还可以打井取水保证当时军民生活所需。由此可见,古代中国疆土的张弛,受制于地理限制,地理限制其实也就是技术限制。

  在汉唐时期,当时地理生态环境敦煌还是允许驻军和边民可以生存,这样我们防线就可以进到敦煌,甚至向西域发展,因为当时这些地方仍有很多绿洲。虽然到了明朝技术累积相对汉唐已有所发展,但整体农业社会分别并不太大,但地理环境严重恶化,水资源严重匮乏,使当时技术已经无法支撑对敦煌的有效守护,没办法之下我们国防只能往后退。

  反观现在随着现代科技发展、新能源开发利用,现代抽水、输水系统的投入使用,当地发展所需的能源、水源可以支撑人们生活。加上连霍高速(国道G30)、国道G312、铁路兰新线在这条河西走廊上平行并行。相关人流、物流、货流能够顺利通行,经济自然能够发展起来。归纳起来现代人能够重新西进靠的是两样东西:第一靠的是科技的进步,第二靠是一个相对高效的政府行政体制。能够将这些采水、输水、发电、修桥搭路等优势充分发挥出来,解决人们基本生活所需。可以让明朝当时不得不放弃的敦煌,不但能自给自足而且完全可以生活得相当富足,同时张开怀抱迎接来自各方游客和各种投资者。

  现代科技发展不断日新月异,最重要的是要把这些先进技术充分利用起来。如何有效运用除了商业体制运作外,很主要靠的就是政府行政体制。风力场和太阳能开发利用,水资源的合理分配有效利用更需要政府调节促进。举个很简单例子,风力发电不是我们香港概念的南丫岛上的独个风车,或者广东沿海某些主题公园的几个风车,而是东西宽约一点五到六公里,南北长11公里,面积约42平方公里的风车方阵。笔者忽发奇想,如果唐吉柯德见到这数百上千缓缓地转动着扇叶的大风车,肯定兴奋无比。

  现代化的工业中国与传统的农业中国已经有了一个质的飞越,沿途风光不但令笔者感叹不已,更重要的是让笔者感受到国家发展改善当地的生态环境,从改善当地人生活水平。我们回内地考察参观的眼光也应该重点放在现代化。

  (作者为香港教育工作者联会副秘书长)

扫描本文章到手机浏览

扫描关注新时社官方微信

0% (0)
0% (10)

点击排行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