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新时社网 >> 港澳 >> 政情 速递 >> 顾敏康:不能忽视滥用司法覆核的现象

纪硕鸣:“去大陆化”不是香港的出路

  文|纪硕鸣

  开放的中国,走出去不仅是战略更是现实。不仅香港,全世界都难以幸免的感受到中国发展的影响,这是双刃剑,既有正面也有负面影响。和大陆一水相隔且弹丸之地的香港既受到大陆发展的带动,又不可避免的受到人口众多,需求巨大的大陆冲击。香港某些人只看到负面影响,没有看到大陆发展对香港的正面作用。于是,一股香港为先,去大陆化的本土主义思潮开始在香港蔓延。其实,宣扬本土主义并不见得就是本土出路,去大陆化不是香港的出路。

  两地非势不两立

  针对这一思潮,我撰写评论,去大陆化还是立香港化短文,批评视大陆化为洪水猛兽,以及将大陆化等同假、贪和滥权的负面解读,强调面对无法避免的大陆影响,展示香港价值更能体现香港的特性。立法会议员、本土主义代表毛孟静议员以大陆化摆脱不了的问题一文回应,认为不去大陆化,香港化只是空谈,把大陆化和香港化视为敌对,变为有我没你,有你没我的誓不两立。

  大陆化和香港化真是不二的选择吗?其实不然,相对台湾、香港来说,大陆是一个地区,是一个地域概念,从理论上来评述,我认为,所谓香港的大陆化就是香港可能正在成为大陆,或者是香港正受大陆影响的一个过程,香港更多的应该是后者。随着大陆改革开放的发展,取得的成就有目共睹。香港回归以后,正值中国经济、社会快速发展之时,作为曾经的亚洲四小龙,香港在大陆改革开放前和改革开放之初一直以来对大陆经济发展,社会成长有影响,但这样的影响开始根本性的逆转。

  不能回避的事实是,香港主权回归后的第十八个年头,大陆对香港的影响愈来愈大,或者说,香港对内地的依存度越来越大。始于拯救香港的自由行,内地赴港旅游人次逐年上升,由二〇〇九年的不足二千万人次增至二〇一四年的四千二百十八点六八万人次。内地游客为香港带来了利益,自然也有个别人将自己的陋习带到香港。

  游客还只是表面现象。回归以后的香港,不少核心产业都在洗牌,留下了大陆的痕迹。截至二〇一五年六月三十日,在香港交易所上市的公司共有一千三百多家,其中内地企业直接在港上市的数量超过一半以上,占总市值超过百分之六十。尤其在沪港通开通以后,香港金融业受大陆金融业发展的影响极大,给香港金融业发展带来极大的利益。即使金融企业良莠不齐,大陆游客陋习不少,但金融界能去大陆化吗?旅游界能去大陆化吗?

  香港要有足够自信

  既然大陆化无可避免,那就应该融合,共存,并以香港化影响大陆因素。首先需要避免的是香港全面大陆化,这不足取。我在撰写的评论中讲到,中国的开明领袖邓小平之所以提出香港实行一国两制、港人治港,让香港保持资本主义制度、香港人享有资本主义生活方式五十年不变,某种程度就是要防范香港被大陆化。这对社会主义制度的中国不是一件容易的事,是有极大阻力的。去年占领事件前后,就有人要重新解读一国两制,还有人甚至提出中央有权收回一国两制,那就意味着要把香港全盘大陆化,这样的论点和香港要去大陆化一样不明智。

  其次,从受中国发展影响角度看,大陆化是难以避免的趋势。有自己价值观和独特文化的香港自然感到压力,自然不愿被挤压。这种挤压是客观的,但不应成为所谓去大陆化的理由,而应该是立香港化的动力,保留香港价值才是出路。现实中这样的事例不少。香港人知道,搭乘扶手电梯要靠右站让出左边通道给有急事的人先过。大陆自由行游客开始并不知道这种约定俗成的规则,搭乘电梯时堵塞通道,经过媒体的呼吁,现在大陆客基本都懂得在香港如何搭电梯;越来越多的内地企业赴香港上市,他们不敢明目张瞻把大陆陋习带过来,必须习惯遵守香港规则,这也是现实。大陆因素被香港化,这样的例子举不胜举。

  第三,促进改革开放,香港实行一国两制,还要和大陆一起营造良制。无论在金融发展,国际化开放甚至民主制度建设,香港应该有信心,依然可以影响中国发展的发达地区。这不在大陆化的程度,归根结底在于香港本身是否可以坚持自身价值并不断创新发展。

  (作者系资深评论员)

扫描本文章到手机浏览

扫描关注新时社官方微信

0% (0)
0% (10)

点击排行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