原标题:清华实验室爆炸 32岁博士后身亡
使用氢气做化学实验时发生爆炸 事故原因正在调查
昨天上午10时10分左右,清华大学化学系何添楼二层的一间实验室发生爆炸火灾事故,一名正在做实验的孟姓博士后当场死亡。事故发生后,楼内及周边师生被疏散,明火被迅速扑灭,海淀区环保局在爆炸后两小时对现场检测未发现有害气体。根据安监部门通报,爆炸是死者在使用氢气做化学实验时发生的。但截至昨晚8时北京青年报记者发稿时,公安、安监的工作人员仍在现场工作。清华大学新闻发言人表示,事故的具体原因正在调查中。据了解,遇难的博士后32岁,是家中长子,其家人昨晚已赶到清华。
据悉,何添楼落成启用于2004年12月18日,发生事故时,该楼启用正好11年。
实验室内铁柜被震到楼下
环保部门事发现场检测气体
昨日上午11点,当北京青年报记者赶到清华大学时,通往何添楼的多条道路均已拉起了警戒线,暂时禁止行人通过。据北青报记者了解,何添楼位于清华园的西北角。临近何添楼南侧的道路旁停有数辆消防车和警车,空气中已可以闻到明显的焦糊味。值守人员证实,何添楼内刚刚发生火灾爆炸,不断有消防官兵和民警在楼门口进出。
事发地点位于何添楼二层北面的一间实验室内,北青报记者看到,该实验室的窗户及护栏均已在爆炸中脱落,屋内的墙体被烧得黝黑,墙边还立着一个约一人高的气罐。
在爆炸的冲击下,该实验室内的铁柜等陈设甚至被震落到楼下。同时受到殃及的还有临近几个房间,玻璃均出现了不同程度的破碎,墙体也有过火痕迹。因何添楼内存有化学物品,下午1点,携带专业检测仪器的环保部门工作人员也出现在事发现场。根据海淀区环保局的消息,根据对周边上风区、下风区的空气检测,未发现对人体有害的气体。
此后,一辆载有沙土的卡车抵达何添楼北侧,开始对灭火时残留的积水进行掩盖。校方工作人员解释,这同样是为了防止积水内混合有对人体有害的化学物质,将在填沙覆盖后请专业机构进行收集,防止进入下水道后可能造成的污染。
昨天下午3点左右,北青报记者在爆炸现场看到,有穿着白大褂的工作人员和穿着印有“现场勘查”字样制服的人员从何添楼内提着一个箱子走出来。据现场同学说,那是生物物证勘查箱,或叫DNA提取箱。“孟某某的遗体之前已经被殡仪车接走了。”到傍晚时分,开始有化学系的学生被允许凭证件进入何添楼,任务是搬出化学品,其中多人眼睛通红,面色凝重。
清华大学的官方微博昨天在事发后公布了爆炸的消息。根据其通报,爆炸和引发的明火很快就被赶到的消防人员扑灭。现场发现一博士后实验人员死亡。火灾发生后,楼内师生已及时组织撤离,周围人员也已疏散。
先听到一声闷响
然后冒烟出现火苗
“当时就听见一声闷响,吓死我们了。”临近何添楼的多名建筑工人证实,爆炸大约发生在上午10点左右。听到响声后他们跑出宿舍,才发现相邻的何添楼二层已冒出了烟雾。
其中一名工人表示,起初从二楼爆炸的实验室内冒出了一阵“好像蓝色”的烟雾,随后就是滚滚的黑烟。而根据事发时的现场图片,裹着火苗的浓烟一度已蹿升到何添楼楼顶的高度。
“多亏没伤到下面的人。”多名建筑工人表示,何添楼北面的这条道路连接学校西北门和临近的清华附中,平时有不少人在此经过。所幸事件发生时,楼上落物没有伤及他人。
北青报记者赶到现场时,尽管何添楼已经封锁,被疏散的同学和工作人员站在封锁线外,有些同学试图进去拿出手机但被安保阻拦。
“被吓死了,听到爆炸声后我们全跑了,手机什么的都没拿。”事发时在何添楼二层做实验的一位化学系同学说,事发地位于走廊东侧的231实验室。
事发时在何添楼的一位工作人员告诉北青报记者,当时他正在四层的办公室处理文件,“刚听到声音时我还以为是附近工地爆炸了,开始我都没打算下来,后来闻到刺鼻的气味,又看到烟涌了进来就赶紧跑了。”
另外几位在一层做实验的化学系同学表示,231实验室就位于他们实验室的正上方,爆炸发生时只听到了一声“闷响”,“楼上的窗户玻璃碎了”。事发时231实验室“好像有人在里面做实验”,但由于不在同一个实验室,平日联系较少,他们也不清楚231实验室的具体情况。
目击者称,消防部门赶到后先是在何添楼北面施救,随后又有人员进入楼内进一步扑火作业,大约半小时后火势就已得到控制。但也就在此后不久,现场消防人员表示,找到了一名遇难者的遗体。
发生事故当天 “何添楼”启用11周年
根据公开资料显示,何添楼落成启用于2004年12月18日,包括何添博士夫人及时任清华校领导,均出席了落成典礼。
“何添楼”是香港著名银行家、企业家何添博士捐赠1000万港币和学校注资共同兴建的,“何添楼”位于校园西部理学院教学区,西面通过连廊与(老)化学馆相接,主要用于清华大学化学系的教学和科研。
逝者
遇难博士后为家中长子 母亲卖鸡蛋供其上学
在清华官微的通报下面,北青报记者看到,短短三小时内就有600多人留言,很多人对事故中身亡的博士后表达了哀悼和惋惜之情。
昨日傍晚18点,孟某某的母亲已从安徽老家赶到了清华大学。同时,还有从天津赶来的弟弟、弟媳在一旁陪伴。
据孟某某发小介绍,孟某某父母年近60,均为农民,孟某某有一弟一妹,为家中长子。弟弟从浙江大学博士毕业后来到天津一所高校当老师。
前一晚还曾表示不会去实验室
北青报记者了解到,遇难的孟姓博士后是男性,安徽萧县人,今年32岁,未婚,是家中长子,有一个弟弟和一个妹妹,弟弟也是博士。公开资料显示,孟某某在安徽大学获得理学学士学位,在华东理工大学获得硕士学位,在新加坡南洋理工大学获得理学博士学位,刚进入清华做博士后一年,是2014年第二批CLS博士后基金入选者之一。
据在现场的老师称,昨晚跟同学一起看球赛聊天时还曾表示不会去实验室。“他是个一心扑在学术上的人,特别用功,也很开朗,对人很热情,昨晚还和同学一起看球赛来着。”据一位与孟某某是老乡和好友的孟先生说,他昨天中午在网上看到清华化学实验室爆炸的消息,马上拨打孟某某的电话,但一直没打通,惊慌之中他放下工作赶到现场,却从孟某某的一位老师处得到好友遇难的消息。那位老师还告诉孟先生:孟某某当天的实验“只是一个很常规的操作,他很心细,各种实验都做过,应该不是违规操作导致的。”
孟某某在朋友圈的个人签名为“适应新环境,努力拼搏这两年”,喜欢分享“科研工作的新规则”和“哈佛大学论文写作之道”之类的学术性文章。六天前,他在朋友圈写道,“我每周身心最最放松的时刻都是周日晚上,发完工作汇报,回复完所有该回复的邮件。顿时觉得世界彻底安宁了。”
“马上就要毕业了人却没了”
下午4时许,死者的两名发小来到起火的实验楼前。当该校化学系一名老师告知其死者为孟某某时,两名发小的眼眶瞬间湿润了。其中一名姓张的先生称,自己和死者是初中同学,下午在网上看到“清华大学博士后死亡”的信息时,自己就惴惴不安,“我想清华大学化学系的博士后就那么几个,害怕会不会是他,没想到真是他。”说着,张先生捂住嘴巴,抽泣起来。
“他能上到现在真是不容易。”张先生称,孟某某从小到大都是班里的学霸,从华东理工大学读完硕士后,便出国到新加坡南洋理工大学留学,之后来到清华大学攻读博士后。“他努力的很。”张先生说,孟某某来自安徽萧县的一个农村家庭,从小他学习就很刻苦。每次联系他时不是在实验室就是在图书馆。“眼看今年就要毕业了,就能工作了,他却走了。”
“妈妈,我要去南京工作了”成遗言
死者身份确认后,校方联系到了死者的弟弟。接到校方通知后,孟某某的母亲、弟弟和弟媳当天赶到北京。“我的儿呀”,傍晚18点,孟某某的母亲从圆明园地铁站口哭喊着出来,老太太嗓子已经喊哑,身体也变得瘫软,靠两人搀扶着才能走。
“他前两天还跟婆婆打电话,说‘妈妈我要去南京工作了’。”孟某某的弟媳说,哥哥一直想当一名教师,前几日,他往家里打电话,说买了下周一到南京的火车票,准备跟南京大学签合同。“打电话时,哥哥很开心。”孟某某的弟媳哭着说,“我婆婆供两个博士容易吗?每天早上4点起,晚上10点睡,卖鸡蛋攒钱供两个儿子上学。好不容易供出来,人就这么没了。”
初步确认为使用氢气做实验时发生爆炸
事发后,清华部分院系也通过社交媒体发布紧急通知:“清华何添楼化学实验室着火,有爆炸的可能,同学们呆在宿舍楼关好门窗,不要前往围观。如有事必须出门,请走清华附中正门”。
同时,清华教务处发布了停课公告:“因我校化学馆发生紧急事故,原定于本周(第14周)周五下午、周六、周日所有在化学旧馆、何添楼上的实验课全部暂停,请相关院系通知在此上课的学生和任课教师,也请同学们相互转告。”
根据《清华大学化学危险品安全监督管理的规定》,教学负责人、项目负责人对本组的化学危险物品的使用安全负直接责任。记者致电清华大学实验室与设备处,相关负责人拒绝透露更多信息。
截至发稿时,记者尚未联系到事故中身亡博士后的导师。另外,事故发生实验室相关负责人的电话也处于无法接通状态。
清华大学化学系一位博士生告诉北青报记者,实验室每次开组会时都会强调安全的重要性。“我们导师都很注意安全,要求做实验时不能离开人。当我们有实验计划进行有毒或者危险合成的实验时,都会讨论是否有可行的其他安全方案,或者干脆放弃这个实验。”化学系的博士生小雅(化名)说。
小雅表示,导师会再三叮嘱同学们不要一个人单独留在实验室做实验,并且在很晚时过来实验室检查水电实验仪器等,实验室清扫后导师也会进行最后的安全检查。
此外,“化学实验室课程里本身就包括安全培训课程,危险程度不同培训内容也不同。”小雅补充说。
昨天下午,市安监局也在其官网上对这起事故进行了简短通报,称经过海淀区安监局现场勘查、询问当事人,初步确认该事故是相关人员在做化学实验中发生的。“孟某某在化学系二层实验室内使用氢气做化学实验时发生爆炸,999急救人员现场确认其死亡。事故原因正在调查中。”
本版文/本报记者 刘汨 周丹 雷佳
北青社区报记者 赵凯迪
扫描本文章到手机浏览
扫描关注新时社官方微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