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时社网香港12月23日电(记者颜昊)香港特区行政长官梁振英此前表示,即将过去的2015年可谓香港历史上的科技创新启动之年。这一年,社会各界不断凝聚共识,香港开始踏上科技创新驱动发展的道路。
这一年,香江之畔科技创新喜事连连。2月,拥有两百多年历史的瑞典卡罗琳医学院宣布在香港成立其在海外的首家分支机构“卡罗琳中国香港再生医学中心”。11月,美国麻省理工学院宣布在香港成立创新中心,这是该校在海外首个以创新为主题的中心。
这两家世界顶级学府选择香港,绝非简单的设立办事处或联络机构。卡罗琳中国香港再生医学中心将全球招募科学家,凭借其优势的干细胞技术,重点研究心脏、脊椎受损及帕金森症的治疗方法。而麻省理工学院香港创新中心则将配备先进的器材,与珠三角企业合作促进研究成果的产业化。
在政府层面,拖延数年的创新及科技局11月正式成立,成为特区政府下属的专门推动科技、资讯及产学研协同发展的第13个决策局。酝酿多年的香港科学院12月成立,成为香港民间在基础科研领域的第一家机构。
特区政府在科技创新“筑巢引凤”方面可谓不遗余力。行政长官梁振英亲赴卡罗琳医学院瑞典总部洽谈引入香港的事宜,而身为麻省理工学院毕业生的财政司司长曾俊华也为母校落户香港穿针引线。
创新及科技局局长杨伟雄上任后说,特区政府决心发展本地创新及科技产业,为香港中小企开发合适的创新科技应用方案,带动整体经济结构升级转型,以提升香港竞争力。目前,已有超过3.8万香港企业受惠于特区政府的科技资讯培训和推广计划。
香港互联网专业协会会长洪为民认为,本届特区政府上任以来特别重视推动香港的科技创新发展,成立创科局对于协调政府内部及社会各界的资讯和资源、规划香港未来的科技创新十分必要。
这些世界知名研究机构为什么看好香港?梁振英对记者说,其中很重要的一个原因就是他们都认识到香港不仅拥有自由、法治的环境,还是连接内地13亿人的最佳桥梁。曾俊华也表示,地处珠江三角的香港具备了人才、产业链等条件,拥有推动科研创新的良好优势。
一年间,香港不仅受到外国科研机构的青睐,与内地在科技创新方面的互动也格外引人注目。
时隔17年之后,全国青少年科技创新大赛8月份再次在香港举办。12月,由两地互联网资讯组织联合主办的香港首届国际创客节,又为两地广大青年和初创企业提供了新的交流合作机遇。
这一年,也是中央政府支持香港科技创新发展的里程碑之年。科技部与香港六所大学共建的16个国家重点实验室香港伙伴实验室实施整整10周年,伙伴实验室在传染病防治、海洋污染治理、光电子技术等领域的基础性研究取得积极成果。
全国政协副主席、科技部部长万钢在香港表示,香港是科学高地和创新重镇,是良好的国际化创新交流平台,也是国家创新体系发展的重要组成部分。香港伙伴实验室不仅成为两地科技交流的重要基地,也使得香港的学科特色和优势得到加强。
香港参与国家科学工程的科学家也十分自豪。中国的长征六号运载火箭9月首次实现“一箭20星”,开创中国多星载荷发射的新纪录。而“开拓一号B”作为其中一星,成为首个由香港联合研发的微型卫星平台及分离装置,开创了香港在低成本太空科技领域的先河。
香港拥有全球排名靠前的几所研究型大学,但往往是本地研发出一些成果却没能就地转化。移动互联网时代,周边经济体迅速赶超,香港颇有逆水行舟的感觉。
中国社会科学院今年发表的《中国城市竞争力报告》显示,2014年的综合经济竞争力指数排名,香港12年来首次跌出榜首,被深圳超越。报告指出,从综合增量竞争力分项指数来看,香港的整体评分很好,但“守成有余,创新不足”的发展局面始终没有改变。
全国政协在香港公布的一份香港创新科技发展研究报告认为,香港作为全球最自由经济体,应继续发扬企业家精神,进一步提升香港人的创业及创新意识。发挥国际化优势,充分利用与珠三角及整个内地的协作优势,吸引全球科技及创新人才。
香港科学院院长徐立之举例,以前香港在科技创新方面还是具有一定的优势,比如回归初期就开始普及的电子支付系统“八达通”。然而,10多年过去一直原地踏步,不仅难以和全球领先的技术相比,和内地近年来蓬勃发展起来的电子商务相比也是不进则退。
一方面,香港的基础性科研实力雄厚,不仅诞生了诺贝尔奖得主、“光纤之父”高锟,香港大学、香港中文大学等研究团队在流感防治、新一代显示技术OLED等方面取得的突破性成已经在海外产业化,正在改变着人类的生活方式。
另一方面,特区政府及立法会的多份报告显示,由于缺乏本地制造业、经济长期由服务业主导,对规模较小、新兴而极有潜力的行业关注不足,香港本地研发总开支不到本地生产总值的1%,远低于其他知识型经济体。
香港科技大学工商管理学院副院长徐岩认为,香港在基础研究方面得益于几所研究型大学,做的并不差。香港的当务之急是推动产学研合作和技术转移。政府、研究机构和业界应当对于香港独特的优势和劣势进行分析,香港不应当重复深圳的模式,而是要走一条独特的道路。
香港科技园公司行政总裁马锦星说,香港对创新科技发展投放的资源有很大的改善空间。政府应该向私人投资者、天使基金、家族基金及风险投资更广泛地宣传香港的科研技术,使他们乐于考虑及参与相关投资,从而为香港创新科技发展带来更多资源。
扫描本文章到手机浏览
扫描关注新时社官方微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