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杨坚
旺角暴乱之后,香港政坛呈现两种倾向:一、反对派阵营趋于更加激进;二、建制派阵营反对去中国化和港独,及希望政治形势能趋于缓和。
对于本土主义,建制派不同政治团体、政治人物的态度是差异的。在香港政治光谱中靠近中间的若干建制派政治团体,以及同九七前联系深刻的建制派政治人物,认同本土意识而反对把本土主义引向去中国化和港独;即使爱国爱港中坚团体内部,也有些人持本土主义应与去中国化、港独相区别的观点。这样的观点,如果时间倒退5年即2011年,那么是可以成立的。问题是,经过2012年以来反对派一系列言行的推动,今天,本土主义同去中国化和港独已无法切割。再视它们为不同,纯属意愿而不切实际。
本土港独无法切割
相信本土主义可以同去中国化和港独相区别人士,说得更明白一些,是因为相信可以在本土主义基础上建立建制派与反对派之间的交集。因为建制派政治团体、政治人物在不同程度上是既得利益者,所以,面对旺角暴乱加剧管治和施政困难、加剧社会动荡时,希望政治形势趋于缓和的情绪在建制派中间蔓延。
这有两种具体表现:一是淡化旺角暴乱的意义和影响;一是散布中央希望香港政局缓和论。关于第一点,有人归因警方缺乏相关情报而疏于防范,具体而言,是2月8日晚在旺角执勤的警力太少,言外之意,如果情报灵、警员足则可遏止暴乱于萌芽。关于第二点,有些人称,今年3月两会期间中央要求香港政局缓和,嗣后,特区政府采取相应举措,例如,主动邀请反对派立法会议员商讨立法会馀下会期议程调整;最新事例是,4月8日财政司司长在官邸宴请民主党领导层。
建制派,尤其特区政府管治班子,承担香港管治和建设的重任,政治策略需要灵活多样。但是,与对待本土主义存在着过时观点一脉相承;对于如何缓和政治形势,建制派中若干政治团体、政治人物,以为避免言语刺激或者推动主动社交,就能够争取反对派中偏离最极端的若干政治团体、政治人物改变立场和观点。
然而,这是一厢情愿。从占中到旺角暴乱;从2012年前在反对派组织的示威游行中出现零星的英国国旗、港英旗和港独口号,到占中以来本土激进分离团体冒起,本土主义已和去中国化、港独结盟。
最近公然以香港共和国为目标的香港民族党面世,以及为港独推波助澜的电影《十年》荣膺电影金像奖的最佳电影桂冠等等,反映传统反对派政治团体,不断被本土激进分离势力所推动,整个反对派阵营愈趋极端。彷佛物理学的运动规律不依人类主观愿望而改变,香港政治基本矛盾演变,也遵循不依香港社会任何阶级、阶层、界别和任何政治力量的愿望而改变的客观规律。
就在这时,4月8日,英国外相夏文达(Philip Hammond)莅临香港。逗留一天,行色匆匆。在接受媒体访问时,夏文达称:早在上世纪80年代讨论香港前途时,英国已认定港独不是实际选择(independent is not practical option);但他以为,今天香港出现关于港独的讨论,是因为关于普选行政长官的政改被否决;期望尽快重启政改,令激进的市民可以重回实际、主流的想法。夏文达强调一国两制是对香港、英国和中国都有利的正确选择。关于2047年后一国两制应否延续,他称言之尚早(far into the future)。
建制派需统一认识
这是英国外相近5年来第一次访问香港,反映唐宁街10号重视香港政治社会最新情势,欲为香港政局发展方向确定务实的基调,以维护英国在香港的既得利益。问题是,今天香港的反对派无论占中前已出现的还是占中所催生的,都已陷入本土主义、去中国化和港独的泥沼而无法自拔。即使反对派传统政治团体中仍有人欲跟从伦敦,但已受其年轻激进同僚挟持欲罢不得。占中所催生的本土激进分离势力,则对大英帝国不存希望。
在今年9月立法会选举前,反对派将保持激进和极端,变化的动因是立法会竞选结果。反对派如果取得更多选票和议席,他们会在激进和极端路上走下去。反之,则会进一步分裂,若干反对派传统政治团体、政治人物可能同本土激进分离势力分道扬镳。
唯有反对派遭遇挫败,本土主义、去中国化和港独思潮和行为才能被有效遏制,进而,香港社会才可望重现稳定,下一届政府才可望比较有效地进行管治和施政。
吊诡的是,建制派在对待本土主义与缓和政治形势上取态如继续分歧,则今年9月立法会选情不容乐观,香港政局将更加错综复杂。爱国爱港阵营中坚力量,务必认清形势,旗帜鲜明地反对港独,旗帜鲜明地支持香港融入国家主体经济。
扫描本文章到手机浏览
扫描关注新时社官方微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