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新时社网 >> 评论 >> 纵深时评 >> 社评:当“官方”被互联网舆论场锁定时

社评:当“官方”被互联网舆论场锁定时

  互联网舆论场的神奇性不断呈现,它构成了中国社会治理者们最不熟悉的挑战之一。互联网产生于西方,但它传入中国后,其自带的舆论生成机制和动员功能都得到了新的发挥。其中一个很重要的变量可能是中国社会的规模和差异性都很大。一件引发不满的事,当全国范围内的批评者一起参与时,就瞬间形成了轰轰烈烈的舆情。

  互联网有能力放大事件,根本在于它实现了某种情绪和感受大范围的呼应。让某个具体人为某种普遍的不满买单,或者将一个群体具象化,可以在互联网上做得千变万化,也出神入化。很多情况下舆论的批评、揶揄也是一种狂欢,它们有时不仅是社会情绪的聚集,还是释放。

  互联网有很强的广场效应:嘈杂、激烈。也许是因为现实中批评政府不太容易,大量网上批评针对了官员,而且那些官员常常被上纲上线为整个官方和体制的化身。互联网的这种能力吸引来各种力量,官方也因此越来越重视它。

扫描本文章到手机浏览

扫描关注新时社官方微信

0% (0)
0% (10)

点击排行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