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新时社网 >> 港澳 >> 政情 速递 >> 曾渊沧:“穆迪”“标普”因何“看衰”香港

曾渊沧:“穆迪”“标普”因何“看衰”香港

  文|曾渊沧

  紧接着穆迪之后,标普也将香港的主权信贷评级展望下降为负面,香港特区政府也马上发表声明,不认同穆迪及标普的看法。

  目前全世界只有三家居于垄断地位的国家地区主权评级机构,除了穆迪与标普之外,还有惠誉,这三家评级机构的共同点就是,这三家机构全部是美国机构。经过长期的垄断,这三家机构几乎到了,有能力左右一个国家的经济的程度。

  评级机构有政治使命

  数年前的欧债危机,导火线就是三家信贷评级机构突然在很短的时间里,将希腊的信贷评级由投资级降为垃圾级。一降为垃圾级之后,希腊政府再也没有能力发债。其实不论是希腊,或是美国或是任何一个西方国家,政府财政都是长期入不敷出,赤字的填补就是靠发行国债来应付;不但要发行新债为最新的财政赤字集资,也得发行另一批新债来还到期的旧债。

  希腊政府同样根本毫无能力偿还到期的旧债,只能发行新债以取代旧债;因此,当希腊主权评级被降为垃圾级之后,希腊政府发行的新债券完全卖不出去,旧债券则大幅贬值,相等于利率大幅提高,欧债危机就如此开始了。

  欧债危机发生的时候,正是美国推出量化宽松政策、狂印钞票的时候,美国狂印钞票的结果是美元贬值,不少国家、机构与个人都在沽售美元抢购欧元,更有国家增加欧元为货币储备的分量,情况如此长远发展下去,对美国很不利,于是,欧债危机就突然发生了。以阴谋论的角度来看,美国的三家信贷评级机构把希腊降级的行为,是肩负起为美国打垮欧元的使命。简单的说,在适当时候,美资的评级机构是会选择性的做些事,利用其垄断地位与影响力帮美国做事,维护美国的利益。

  当然,这三家信贷评级机构今日的垄断性地位得来不易,靠很长期的口碑建立而成,如果胡乱地评级,久而久之,是在透支自己的信誉,迟早会被更公正更严谨更认真无私心的信贷机构取代。今日中国内地也开始出现了自己的信贷评级机构,假以时日,必有能力挑战这三家美资机构。要知道,信贷评级机构是商业机构,得有收入才能维持生存,收入就是靠客户主动要求他们进行评级;如果有一天,全中国的国企都不再光顾这三家信贷评级机构,这三家信贷评级机构可能自己马上陷入信贷危机,因为少了一大笔的收入。

  1998年亚洲金融风暴,国际大鳄呼风唤雨,得心应手的四处狙击,但是最后的收场是因亏损巨大而结束狙击,或者说,这是逼虎跳墙的结果。1998年8月,亚洲金融风暴最惨烈的时候,香港特区政府出手了,以政府的储备入市买股票打大鳄,紧接着是马来西亚政府宣布外汇管制,不许自由兑换,连同股市也冻结,外资不许卖股票。一下子,国际大鳄用来狙击马来西亚股市及货币的资金,全部被冻结于马来西亚,很快地,俄罗斯也动手打大鳄,宣布债券作废。结果,美资最大的对冲基金面临倒闭的厄运。作为国际大鳄的对冲基金失败,也使到亚洲金融风暴一夜间结束了。

  前阵子,穆迪宣布将中国的主权信贷评级展望降为负面之时,也正好是国际大鳄索罗斯公开说他正在狙击亚洲货币的时候,当时人民币币值急速贬值,风声鹤唳。当时,不少国际大证券行都发出警告,说新的亚洲金融风暴快发生了,说中国经济就快崩溃;当时,美元兑人民币的远期期货更被炒上1美元兑8元人民币的水平,香港人、内地居民争先恐后的抛售人民币。

  但是,人民币币值就在一片恐慌之中站稳了,不但站稳,还出现回升的势头;相反的,美国因为无法加息,美元币值下跌了。

  国际金融秩序是弱肉强食,靠的是实力,不是讲道理。因此,当穆迪、标普将香港的信贷评级下调时,特区政府发表声明否认、辩解,所能产生的作用有限。最佳的应付之道是向全世界展示自己的实力,是以牙还牙。

  香港不应任人鱼肉

  全球金融海啸之后,美国政府以控告银行、向银行罚款的方法,将全世界的银行驯服。其中还包括过去专门用来洗黑钱的瑞士银行,在美国政府的罚款压力之下,瑞士银行为自保背信弃义公开了客户的资料。

  不论是信贷评级机构或是大型证券行,他们的评级、报告都能影响股市、影响货币的汇率。因此,证监会、金管局都有权力调查信贷评级改变时的股价是否遭到操控?有没有人利用内幕消息图利?证监会、金管局有进行调查及罚款的权力。为何美国政府懂得利用罚款驯服全世界的银行,作为国际金融中心的香港却任人鱼肉?

  实际上,这一回穆迪已经先输了第一仗。穆迪在人民币面对贬值压力时落井下石,将中国主权信贷评级展望调为负面,但是人民币却正正于那个时候开始反弹,穆迪已经自己打了自己一巴,自讨没趣,如果再进一步将中国信贷评级正式降级,那么,受伤的会是穆迪自己,是自己的公信力受损。

  不过,标普在调低香港信贷评级展望的时候,说香港的政治事件已经影响了香港政府的运作、还债的能力,很明显的是指立法会财委会的拉布行动。不是香港特区政府没有钱,而是拉布行动使到特区政府有钱无法用,变成了信贷的风险。

  (作者为资深评论员,博士)

扫描本文章到手机浏览

扫描关注新时社官方微信

0% (0)
0% (10)

点击排行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