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关昭
大屿山一家群育学校,因原址校舍已破旧不堪,拟迁入屯门区,遭到区内一些区议员和居民的反对,而反对者之中赫然包括一家仁爱堂辖下的中学。
更有甚者,该仁爱堂中学不仅反对该群育学校迁入,更在反对信中罗列了一大堆反对的理由,包括群育学校的学生自称黑社会、与黑社会分子为伍,还会依赖、经常或惯性吸食毒品,参与邪教活动、性滥交、援交、尝试自杀、身心失调等。
但是,事件经传媒报道后,反应是一面倒的,这一面倒并不是责怪群育学校的学生要不得,而是不满仁爱堂中学竟会如此苛责、歧视群育学校的学生。
群育学校也者,是专供有情绪问题及行为问题青少年入读的某类特殊学校,其校内课程和一般学校无异,但特别加强对学生情绪和行为方面的关注和辅导。无可否认,校内学生应存在比较严重的管教问题,但在受教育机会上不应受到排挤与歧视。
事件闹大后,仁爱堂辖下中学校方解释,反对信中字句,来自教育局一份内部文件。
对此,教育局局长吴克俭昨天出来解画,一是强调有教无类,二是文件已属多年前,而且,只摘取其中片言隻语的做法有失实之嫌。
事件至此,应可大白。群育学校学生有权与全港学生一样,在任何适合的地点上学;他们确有情绪及行为问题,但正因如此,更需要别人的关怀、体谅与帮助。排斥他们的做法是绝对不值得支持的,更非教育工作者所应为。
不过,作为教育当局,应该与办学团体、地方议会及居民团体有更好的沟通,也要承认一些顾虑并非全无道理,争取合作解决,不能把有事讲成完全没事一样,否则又何以要开办群育学校呢?
扫描本文章到手机浏览
扫描关注新时社官方微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