近年本港创业板市场出现歪风,除了新上市公司股价疯狂炒作之外,不少公司上市实际上为了啤壳(为上市而上市),然后再卖壳(出售上市地位)图利,令创业板市场沦为啤壳工厂。证监会与港交所昨日对上市监管决策与管治架构提出了改善建议,可说是对症下药。
现行上市规管架构实施多时,随着时代变迁与市场发展,难免出现制度上的缺失,有必要作出全面检讨,从而完善制度上不足之处,以维持一个公平、公正、开放的市场。
根据新的上市监管决策及管治架构建议,将在负责审批公司上市的港交所上市委员会之上,另设立两个委员会,证监会与交易所将有相同的数目代表,以处理涉及政策影响与合适上市的问题,意味一些怀疑公司利用上市作啤壳、卖壳的申请将会被拒。同时,这样安排下,证监会与港交所分工将会更明确,前者可直接介入有争议的上市决定,后者则继续就大部分上市审批作出决定。
事实上,市场要求重新检讨现行上市监管架构呼声愈来愈大,主要是近年上市公司质素备受关注,例如新上市公司竟然在短时间发出盈利警告,甚至是卖壳图利,当中创业板市场乱象尤其严重。
由于创业板公司可以配售方式上市,股份容易高度集中在少数股东手上,结果股价给人舞高弄低,股价迅速疯涨数倍、十馀倍之后,突然之间又可以大幅狂泻,如此过山车式走势可说是司空见惯。
最令人非议的是,愈来愈多创业板公司,上市目的并非集资扩充业务,而是为了卖壳赚钱。监于近年内地企业加速走出去,为了缩短在港申请上市所需时间,往往走后门,即以借壳方式上市,一些轻资产的主板或创业板公司(壳股)成为收购对象,令壳价动辄可达数亿元,引发了近年创业板上市公司热潮,当中不乏全心为了卖壳的公司。
根据资料显示,一五年创业板新上市公司数目达三十四间,对比一四年的十九间,大幅增加百分之七十八,而今年以来,创业板新上市公司数目累积有十三间。
本港证券市场存在不正之风,市场矛头直指港交所旗下上市委员会把关不严。其实,港交所既是上市公司,自然力争更多公司上市,同时又是监管机构,负责上市审批,存在利益冲突之嫌,相信今次优化上市监管架构只是开端,未来证监会在上市审批方面可能扮演更重要的角色。
同时,当局有需要进一步完善招股制度,包括强制规定创业板公司上市需要公开发售股份以及将出售控股权的禁售期由一年延长至三年,这样才能彻底解决创业板市场问题。
目前本港证券市场首要是提高上市质素,新公司上市重质不重量,才能力保股市的金漆招牌,巩固本港国际金融中心地位。
本文为新时社报社评
扫描本文章到手机浏览
扫描关注新时社官方微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