陆军装甲兵某试验场一代代官兵“夏进八卦炉,冬入广寒宫”,在各种极限条件下考核战车性能,为装甲装备颁发“准生证”,用热血和汗水锻造陆军突击利剑——
改革面前,磨剑铸甲不停息
这是令人动容的一幕——
这一天,陆军装甲兵某试验场正式从原总装备部建制转隶移交陆军领导机构。接到命令当天,他们就豪迈出征,千里迢迢奔赴林海雪原,对多型装甲新装备进行极寒试验。
1月上旬,记者乘飞机、坐火车,一路追赶他们的足迹。刚到某试验场就看到,在-43℃严寒中,一辆辆战车碾冰破雪卷起千层浪,官兵们正心无旁骛奋战在冰天雪地。
“‘娘家’都变了,就一点不担心?”面对记者的提问,该试验场政委李全胜爽朗地回答:“有啥可担心的!改革是为了提高战斗力,我们争分夺秒开展新装备定型试验,也是为了提高战斗力。”
一番话听得人热血澎湃。李全胜在任试验场政委的3年半时间里,先后7次带队外出试验,连续3年上高原。去年,在格尔木高原进行试验时,他接到家里打来的电话:父亲病危。当时部队刚刚转场到一个新的试验场地,等他把部队安顿好后日夜兼程赶回家时,父亲已经走了。他是家中最小的儿子,父亲临终前一直念叨着他的名字……
聊起这件事,李政委心中无比内疚和遗憾,可他说:拥护改革、支持改革、投身改革,付出最多的还是我们的基层官兵。
有一件小事,让该试验场主任刘学工感动至今:由于工作特殊,官兵每年都要辗转戈壁、高原、沙漠等气候极端恶劣、环境极其艰苦的地方进行装备试验,不少人患上了胃炎、腰肌劳损等疾病。可前不久,他们结合改革进行问卷调查,却没有一个人想离开试验场。
“他们舍不得走,是舍不得这个神圣的岗位。”多年来,该试验场官兵先后4次走进戈壁沙漠、18次穿越青藏高原、17次进驻东南海域、41次深入林海雪原,试验里程累计3200余万公里,严格检验了第一至第三代陆军主战装甲装备性能。
攀谈间,意外突然发生。一辆战车在冰雪路拐弯时冲出跑道,险些出了意外。“装备试验不仅艰苦,而且很危险。”刘学工边处理情况边告诉记者:为了测试出装备极限性能,官兵们必须自我刁难——条件怎么苛刻怎么设,考核怎么严格怎么试,环境怎么恶劣怎么来。
一次海上驾驶试验,他们特意挑选刮台风时进行,没想到新装备发动机突发故障,战车随着巨浪飘出好几公里。与死神“擦肩而过”,现场几名厂家技术人员大惊失色,可官兵们却像没事人一样,下了车就忙着记录数据、查找原因。
去年盛夏,他们挺进西藏高原试验。一天晚上,其他试验单位的一名年轻科研人员因高原反应引发心脏病突然去世。当时,李政委很担心,怕影响大家的情绪。可没想到,官兵情绪丝毫没受影响,工作劲头反而更加高涨。官兵们都说:“我们现在多一分危险,战友们上战场就多一分安全。”
“搞好装备试验,光不怕危险还不够。”该试验场领导说,给装备颁发“准生证”,试验必须精益求精。前不久,他们进行某新型弹药性能试验,前期在高原、极热等多种环境试射都完全达标,可到了极寒地区,每次试射都离规定指标差一点。见此情景,有人劝他们:就差一点点,别再折腾了。
可该试验场领导态度坚决:今天在试验场上失之毫厘,明天上了战场就会差之千里!差一丝一毫都不行。他们不仅调换其他装备进行试验,还将这家工厂研制的多种型号弹药也拿来试射……虽然足足“折腾”了3个多月,可最终找准了问题所在。
既要精益求精,更要严之又严。去年夏天,他们在平原对某新型装甲装备进行试验时发现,发电机某项数据接近上限。听到消息,厂家私下找到他们,表示想更换一下零件,怕下一步高原试验时不合格。
“面对这一请求,我们也很为难!”李政委告诉记者,这家军工厂和他们合作多年,每次试验都一起“出生入死”,如今人家找来,咋好意思拒绝?
可最终他们硬是没答应:按照规定,所有零部件试验途中不能更换,一旦更换,势必影响测试结果。他们找到厂家说明原因后,根据多年积累的经验帮助查找原因,很快解决了问题。结果,一点没影响两家单位的关系。厂家领导说:“你们这样认真负责,防止了我们更大的损失。”
“要说最难的,还是用自己的刀削自己的把。”去年,该试验场的上级单位——陆军装甲兵某研究所研发某新型装备。定型试验时,官兵们发现绞盘虽然技术达标,但不时出现异响。怎么办?当时时间紧、任务重,停下来解决问题势必影响试验进度。
“不管谁的研发成果,只要有瑕疵,就不能过关。”该试验场领导专门召开故障形势分析会,逐一梳理原因,几经周折解决了问题。为确保万无一失,他们又将改进的绞盘送到高原高寒环境重新试验。如今,该型新装备已顺利通过试验,即将定型列装全军。
改革面前,磨剑铸甲不停息。入夜,记者结束采访准备离开时,耳畔又传来了战车的轰鸣声,一个新的夜间试验课目即将展开。夜幕下,记者仿佛看到,铁甲战车前进的道路不断延伸,测试官兵披坚执锐的脚步永远向前……
(刘建伟)
扫描本文章到手机浏览
扫描关注新时社官方微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