香港景点万花筒。(资料图片)
2016年春节前夕,一场几十年不遇的大寒潮席卷香港,多地气温降至接近冰点。与此同时,已经高速增长10年的香港旅游业,也迎来一场大“寒潮”。“香港旅游业已经步入调整期”,已是上至政府高官、下至从业者的共识。如何应对?众说纷纭。
香港魅力正在褪色?
香港旅游发展局1月29日公布的最新数据显示,2015年整体访港旅客人次同比下跌2.5%,是2003年SARS以来首次下跌。除内地旅客外,日本、印尼、新加坡等市场都出现下滑,对比之前连续多年的高速增长,去年的香港旅游市场可谓是遭遇“急刹车”。
“寒冬”成因来自“内忧外患”。鉴于香港社会的承受能力,深圳赴港个人游去年从“一周多行”改为“一周一行”。从外部环境看,近期全球多个主要经济体的增长也呈放缓迹象,加上一些香港邻近地区的货币贬值,并放宽对内地旅客的签证措施,影响到访港旅客数字及零售市场。
景点老化、吸引不到“回头客”,也是香港旅游面临的一大挑战。有多次来港旅游的内地旅客说:“该玩的都玩过了,实在想不出还有什么地方没去过。”比如,坐落于湾仔海滨的金紫荆广场,是很多内地游客到港的必游之地。但就是这样一个大名鼎鼎的景点,除了“下车拍照”之外,其他项目乏善可陈,游客留不下来,遑论消费。
即使是吸引外国旅客,前提也是要有新卖点。有资深导游指出,日韩自由行游客喜欢香港的九龙寨城,对其历史极有兴趣。日本川崎市2013年就曾设置5层高的游乐场,主题正是模仿九龙寨城,日本多部漫画也以九龙寨城作背景。不过,九龙寨城公园当年发展时,并未打算以旅游为主,故要发展成景点,不论旅行社或业界的导游,都要设计路线并了解寨城历史。
以远补近战略可行?
一叶落而知天下秋。嗅到旅游市场的萧杀之气后,香港旅发局去年便已经豪掷8000万港元“救亡”。在暑假两个半月的档期举行“香港FUN享夏日礼”,来港旅客可参加大抽奖,送7日免费WiFi通行证及景点门票等。但冷冰冰的统计数字说明,这些措施成效有限。
针对内地游客下降的问题,旅发局以维持客源多元化的政策应对。近年旅发局将75%的市场推广资源投放至国际,只有25%资源用于内地。特区政府开出的药方,则是“发展高增值旅游业”。特区政府已经表示,今年会重新检视香港旅游形象定位,由以往以购物为主轴的卖点,更深化宣传及推广富有香港特色的旅游体验,包括推广美食文化,以吸引过夜旅客到港。
举办大型盛事,是香港屡试不爽吸引游客的高招。瞄准“高消费力的过夜旅客”,香港今年会举办一连串大型盛事,包括10月首度在中环举行的国际汽联电驱方程式锦标赛、香港国际七人橄榄球赛、香港单车节、香港网球公开赛及香港高尔夫球公开赛等。旅发局也会继续举办广受欢迎的新春花车汇演、龙舟嘉年华及美酒佳肴巡礼等。不难看出,这些活动主要还是外国游客会感兴趣,对内地游客的吸引力有限。
吸引外国旅客以弥补内地旅客下跌的策略颇受质疑。香港酒店从业者、华大酒店主席郑启文接受访问时表示,香港政府不应只集中资源吸引海外旅客,“非内地的访港旅客,只占整体十几个百分点的市场,就算翻番,都救不了整个行业”。他认为,香港拥有庞大的内地旅客市场,当务之急是开放更多“个人游”城市,非“个人游”城市则应引进优质旅行团,释放庞大商机。他直言:“张口闭口把资源和心思用到追求高素质远途客,只字不提内地市场,不会有效果。”
业界呼吁做好规划
因旅游业遭遇寒冬,关于旅游监管架构的问题也重新浮出水面,引发热议。旅游界立法会议员姚思荣提出,香港旅游业一直停留于“有啥卖啥”的状态,缺少一个负责旅游发展规划的旅游局,导致近年逐一浮现景点旧、交通缺等问题。他说:“旅游业是香港重要经济支柱,占本地GDP的5%,但没独立的政策局负责。旅游业议会负责监管,旅发局负责海外推广,商经局负责统筹协调,谁负责旅游发展规划?”姚思荣认为,成立旅游局,才有能力与发展局商讨景点用地,以及与运房局谈论交通等安排。
香港入境团旅行社协会主席谢淦廷也认为,其他地方的旅游局,管理范围包括机场、酒店、景点、航空公司。而在香港,旅游发展局只负责推广,而非长远发展。目前香港旅游业从业员达27万人,行业影响甚广,政府应整体规划,成立旅游局,至少制订5至10年的目标,并逐个市场分析。他说,香港过往成为东方之珠是因有三大优势,包括旅游、饮食及购物,但现在被周边地区超越,更应及早规划以摆脱“寒冬”。
旅游业的窘境,引起政府高度关注。财政司司长曾俊华已经预告,2月发表的《财政预算案》将公布协助旅游业及中小企业的措施,让业界可以捱过今次经济寒冬及保住打工仔饭碗。他说,过去一段时间听取不少中小企业和旅游业界朋友反映,当前经营非常困难,正与同事研究支援措施。
街头上,寒流中的香港市民,纷纷穿上了羽绒服保暖。政府为香港旅游业穿的“羽绒服”能否抵御寒冬,唯有拭目以待。(尹世昌)
扫描本文章到手机浏览
扫描关注新时社官方微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