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新时社网 >> 港澳 >> 政情 速递 >> 冯敬恩要如何“队冧佢”?

“新香港人”为港带来正能量

  文|纪硕鸣

  香港新一届特首选委会选举结束,因应近年的政治气氛,1194名选委的选举亦显得异常激烈。来自25个界别分组或小组,合共1239名候选人,角逐733个选委席位,平均约1.7人争一席。投票数及投票率也前所未有地创下新高,投票率达46%,高于上届的27.6%,超过18个百分点,10.7万人投票突破纪录。从选举结果来看,建制力量赢了这场选战,在全部选委会委员中占了绝大多数。反对派达到了他们预期的超过300个席位,夺下327席。虽然,反对派在整体中是少数,但如果有超过两位建制派候选人参选特首,他们就成了关键少数。

  这些年,香港经历了占中、政改方案被否决、旺角暴乱、立法会拉布,以及港独势力抬头,以至有候任立法会议员在宣誓时播独,冲击了香港的社会稳定和经济发展。虽然政治气氛浓烈下选情激烈,但遗憾的是选委会选举,市民参与度低,登记选民一直不多,尤其是这些年在香港数量不断增加的新香港人群体,那些从各地移居香港的后来者,即使住满七年,有了选举权,不少人都没有去登记做选民。依我的观察,这次选委会选战中,新香港人是缺失的。我周围一些新来港的朋友都是永久居民,却没听说有谁去登记投票。

  专业领域的支持优势

  作为中国最自由亦最具法治的土地,香港不断吸引新移民进入,现在700多万人口中,有45%不是在香港出生。自1984年《中英联合声明》签署以来,也有约200万新香港人来自世界各地。即使97回归以来,起码亦有数十上百万人来港。这些新香港人大约以单程证由内地来港与亲友团聚(单程证每日有150个配额),以及专才、优才计划,海归,投资移民,来港就学等。他们有祖国、乡土甚至国际情怀,但都为改变生活而来,甚少介入香港政治。

  今天,新香港人这个名称已经不再陌生。香港电台拍摄铿锵集:新香港人,香港经济日报开设新香港人专栏,还有人专门撰写新香港人书籍。同时,也有不少人不喜欢,并在报刊撰写《我们不要这样的新香港人》。但无论如何,这个群体的存在及其为香港所作的贡献不容忽视。长远看,这个群体注定会是香港从商业社会走向政治民主发展的新力量。本地时事评论员曾在《信报》撰文:《从新香港人的新字谈起》,指新移民绝对有可能成为支持香港核心价值的群体,认为争取新移民的政治支持,将成为泛民与建制派之间的最关键博弈。

  其实,在各专业领域,无论是高校界、法律界,还是教育界,都不泛有新香港人的力量。政务司司长林郑月娥也曾言,新来港人士的学历在过去10年整体有所上升,有14%是大专或以上学历,称当中的佼佼者在香港落地生根,成为融入香港社会的新精英。但这一次选举,很明显,一些领域建制缺乏占优势的支持。而据观察,这些领域有新香港人的群体,但他们大多缺席了。

  搭建平台凝聚力量

  虽然,新香港人中也有泛民的支持者,但在香港进入回归转型期以来的新香港人,有一些共同特点:一是殖民色彩少,没有身份认同的困惑;二是相对理性,比较少激进;三是不管有内地背景、台湾背景还是新加坡背景,大多对政治斗争耳濡目染,有自己争取权益的方式;四是尊重和认同香港的核心价值;五是虽然不在香港出生,但绝对认为香港人应为香港作贡献,同时也会兼顾内地文化,因为他们是主人而不是过客。另外的共同点是,新香港人较少参与香港的政治活动,大部分是政治社会活动中沉默的群体。

  随着香港回归后政治生态的急剧变化,新香港人也感觉到巨大压力。他们中的大多数人不认同有人破坏香港这个家和香港的核心价值,认为站出来发声和引领香港的政治发展,是理所当然的事情。问题是,这个群体是分散在各领域,缺少一定的凝聚力量。

  凝聚新香港人的力量,期待这股力量参与到转型中的香港,成为香港正面发展的政治力量,恐怕需要为新香港人搭建平台,将分散于各领域、阶层的新香港力量凝聚起来。例如要有相关组织、智库、网站,组织或者研究如何让这一群体成为有理想、有追求、有抱负的香港发展的积极参与者,如何鼓励这一群体站出来。他们中的大多数人应该会是香港社会稳定、政治发展的正能量。新香港人不该是香港民主政治发展的缺席者或者旁观者。

  (资深评论员)

扫描本文章到手机浏览

扫描关注新时社官方微信

0% (0)
0% (10)

点击排行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