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新时社网 >> 港澳 >> 政情 速递 >> 大公报社评:支持特首依法施政 迎接回归20周年

曾俊华“政治光谱更宽”是彻头彻尾选举语言

  文\李俊

  曾俊华获一百六十五张选举提名“入闸”,票数不过是刚过门槛,但反对派及其支持者连日来散播一些舆论,声称提名票中既有建制派又有“泛民”,因此证明曾俊华得到“整个政治光谱”的支持、更能团结社会云云。这实际上是彻头彻尾的选举语言,事实是,曾俊华只得到不足四十张建制提名,佔八百名建制派中的二十分之一,几乎可以说是“微不足道”。相反,其八成支持来自反对派,如此强烈对比,又岂能说明曾俊华得到各界支持?因此,所谓的“政治光谱更宽”的论调,不过是某些人混淆视听的竞选伎俩,目的是要掩盖曾俊华已经成为反对派政治“代理人”的事实。问题也在于,一个由反对派推举的候选人,又如何能真正促进社会和谐、全面准确落实“一国两制”?

  逻辑学上有一个专门词语叫“概念滑转”,用较通俗的叫法是“偷换概念”。反对派现在所做的就是偷换“政治光谱”的定义与概念。将个别人的政治表态与整体的政治立场相混淆,将极个别情况说成是普遍情况。如果对曾俊华所获得的提名票逐一作精确的分析,就完全可以拆穿反对派“概念滑转”的欺骗手段。

  建制派根本不支持曾俊华

  曾俊华总共得到一百六十五张提名票,只距一百五十票的“入闸门槛”多出十五张。而即便如此,这一百多张的提名票中仍然有诸多问题。综合各大媒体的分析,当中来自于所谓的“泛民主派”超过一百二十张,而“建制派以及非泛民”只有约四十张。表面上看,曾俊华两方面的得票之比是“三比一”,似乎比例上“过得去”,反映了曾俊华“两方面的支持都有”,可以证明他得到各界支持云云。

  但是,应当从两方面去看待这一百六十五张提名。首先,这四十名所谓的“建制派”到底能否代表建制派?众所周知,建制派之所以称之为建制派,关键在于在落实“一国两制”方针政策,落实基本法规定等大是大非的原则问题上立场坚定、鲜明、一致,尤其是在遵守全国人大常委会八.三一决定的立场,不容退让。然而,有些人出于一些自身利益的考虑,对这些大原则并不坚持,甚至公开要求放弃或忽略这一决定,如此立场显然已不是建制派的立场。也就是说建制阵营中极少数人的决定,根本代表不了整体建制阵营。

  其次,曾俊华充其量只得到约四十名建制支持,不过是八百名建制派的二十分之一!如此小的比例,显然不说明“得到建制派支持”。其情形好比,一个班里有一百个学生,九十九人不及格只有一个过六十分,这能否说明全班都及格?个别选委的个人政治立场,绝不代表整个阵营。如果曾俊华真的得到建制派的支持,就绝不可能只得到一百六十五张提名,而应当是数以百计;不会只在某界别得到支持,而应当在关键的界别如全国政协、人大、中企等界别都有提名票。这些界别一票都没有,还能说“得到整个政治光谱的支持”?

  所谓的“政治光谱”,是以政治立场来区分,而不是以个别人的利益来区别。从曾俊华的提名票中分析可见,他所获得的是极端偏向一边的支持,这一边就是所谓的“泛民主派”;另一边的建制派阵营,他根本“沾不上边”。反对派及其支持者不断散播这些似是而非的误导性言论,偷换概念,目的无非是要塑造曾俊华的支持度广泛形象,是要掩盖曾俊华已经成为反对派政治“代理人”的事实。

  已成反对派政治“代理人”

  问题或许应换一个角度去思考,为什么曾俊华得不到建制派的认可与支持?从政治忠诚度角度而言,曾俊华无法说服建制派相信他可以捍卫“一国两制”。从过去三个月来的事实可见,曾俊华政治立场一变再变。对遵从全国人大常委会八.三一决定,他要么避重就轻,要么脚踏红线;对二十三条立法的立场亦是左摇右摆。这些都是大是大非的原则性问题,在短短的三个月时间竟然说变就变,市民、选委、中央又岂能相信他上台后不会做出动摇甚至破坏“一国两制”之事?

  再进一步从其个人能力而言,曾俊华一无成功的施政前绩,二无令人认可的参选政纲,根本无法让人放心让其管治七百万人的香港特别行政区。一个经常被人引述的例子是,他担任财政司司长九年时间,正正是香港贫富差距最严重的时期,亦是香港土地供应最滞后的时期,“守财奴”、“不做不错”的评价几乎是包括反对派媒体在内的普遍看法。如果对香港前途有忧虑者,如果对化解深层次矛盾有思考者,都不可能相信,一个直接或间接导致香港当前问题丛生的“碌碌无为”的官员,可以带给香港任何发展的希望。

  行政长官选举不是政治表演的平台,这是一场严肃的选举,是要选出一位能真正带领香港市民准确贯彻落实“一国两制”方针的行政长官。爱国爱港、中央信任、有管治能力、港人拥护,这四大条件缺一不可,显然,曾俊华并不是一位受各界认可的合格人选。反对派越是散播“政治光谱更宽”的言论,也就越暴露出曾俊华被反对派“挟持”的事实。

扫描本文章到手机浏览

扫描关注新时社官方微信

0% (0)
0% (10)

点击排行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