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 | 曾渊沧
香港中原城市领先指数24日创出历史新高,最新指数是147.24。中原城市指数以1997年楼价高峰期的7月1日回归那一天为基点,设为100点,这等于说今日香港二手楼楼价比当年的高价高出47.74%,同一天,香港鸭脷洲一幅官地也以创纪录的高价168亿元售出,呎价高达2.2万元。
中原城市领先指数在2003年见底,之后反覆回升,至今已经接近十四年。十四年间,也曾经遇上三次较大规模的调整。一次是2008年的全球金融海啸,调整期一年,调整幅度30%。第二次是2013年,因为担心美联储加息及退出量化宽松而调整,调整期接近一年,调整幅度比较温和,仅15%。第三次是2015年股市大时代结束之后的调整,调整期再短一些,只调整了半年,调整幅度只有10%。因此,对许多人来说,从2003年至今,感觉上楼价是连升十四年了,如此漫长的升势,的确使整整一代人觉得楼价只升不跌,要求特区政府打压楼价的声音不绝。
供应短缺催谷房价
住房问题一直是梁振英上台之后重中之重的政策,但是,为什么房价压不下?
主要原因是房屋供给不可能在短期内大幅度增加。现任财政司司长陈茂波,可以说是历届发展局局长中最努力寻找土地建房屋的局长,不过,一幅土地从规划到变成房屋入伙,整个过渡往往长达十年,至少也得七年,视乎规划过程是否顺利,有无政治上的反对力量在拖后腿。
梁振英的前任是曾荫权,董建华担任特首时推出每年建屋八万五千个单位的八万五计划。而八万五则是导致中原指数于2003年跌至31点的重要原因之一,从1997年的100点跌至31点是很惊人的跌幅,跌了足足69%。当年,不少人破产,变负资产一族,跳楼、烧炭的新闻不断出现。因此,曾荫权上台之后,努力推高楼价成为他的基本政策,要通过推高楼价来恢復香港对经济前景的信心。因此,停建居屋、停止主动卖地,改为勾地表的政策依旧。也因此,香港有好几年缺乏土地供应,也没有居屋供应。本来,曾荫权上台后,楼价已经逐步回升,但是很快地又发生了金融海啸,金融海啸肯定使曾荫权再次收紧土地的供应,以避免房价大跌,危害香港经济。因此,可以说,曾荫权开始明白香港土地供应短缺,是在金融海啸过后才开始的。不过,一朝被蛇咬,十年怕井绳,曾荫权的整个任期,没有恢復建居屋,卖地的数量也不多。
梁振英上台之后,一时之间也找不到那么多土地供应,陈茂波经过一年多很努力的寻找,在2014/15年度,政府的卖地也只能提供6300个单位的住宅。2015/16年增加到9260个单位,2016年/17年急升至14510个单位。最近,在财政预算案公布时也透露,2017/18年度的政府卖地计划,可以供应18910个单位住宅。
今日能够入伙居住的新住宅,基本上全是曾荫权时代推出市场的土地所供应的。梁振英上任后推出市场招标的土地仍未入伙,至少只是达到预售楼花的阶段。前文指出,2014/15年度出售的官地只能提供6300个住宅单位。换言之,今年市场能够供应的楼花就是以这6300个单位为主,再加上铁路沿线,车站上盖土地,市区重建及地产商将农地改成住宅用地的数量,相信也是很有限。2017/18年的卖地计划所能供应的土地,最早也得等到2020年才能以楼花形式推出市场,2023年才入伙。
超低利率还会持续
供应短缺是楼价上升的理由之一,另一个很重要的理由是低利率。从2003年至2008年的五年之间,楼价复苏的过程缓慢,楼价快速上升是2009年美国进入量化宽松,超低利率出现之后,超低利率延续至今日。今日,香港银行同业拆息只有0.6厘,一般买楼按揭的利率只是1.9厘,依然是很低,这1.9厘还是因为美联储在2015年及2016年分别各加息一次,每次加0.25厘才出现的,而且看来超低利率还会维持一段长时间。
因此,特区政府唯一可以做的事是所谓的需求管理,简单地说是压抑需求,通过徵收高昂的买楼印花税来达到这个目的。不过,高昂的印花税不但压抑需求,也压抑二手楼的供给。需求、供给皆减少的情况之下,二手楼成交量减少但是楼价不一定会下跌,现在,事实证明了二手楼楼价又创新高。
陈茂波在财政预算案公布后见记者,说没有打算为买楼印花税加辣或减辣,言下之意,打算买楼者得自己衡量,未来供应的确是大量的增加了,美联储加息的可能性也增加了。楼价迟早会面对压力,买不买楼是市民的自由与投资的决定,得由市民自己决定。
另一项令人关心的是地价也不断地创新高,而且,传媒也大幅标题指出,近几年来许多土地公开招标的结果是本地地产商失败了,土地被内地地产商以超高价投得,于是政界出现了反内地地产商的声音,有人甚至建议应该限制内地地产商投地,以免推高地价,进而推高楼价。
这是非常错误的观点,地价低楼价不一定会低,地产商不会因为低价买地而低价卖楼。卖楼的售价永远是市价,即市场能接受的最高价,低价买地只不过是让地产商赚更多钱。
扫描本文章到手机浏览
扫描关注新时社官方微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