图:中国新一代远洋综合科考船科学号/网络图片
【新时社报讯】综合新华社、央视新闻、中通社报道:中国可燃冰(又称天然气水合物)勘探开采工作捷报频传。继中国地质调查局组织实施的南海可燃冰试采工程7月9日全面完成预期目标,中国科考团队22日在国际权威学术期刊《地球化学、地球物理学、地球系统学》上在线发表成果,内容指,中国科考船科学号于逾千米深的南海海域首次发现裸露在海底的可燃冰,团队利用国产激光探针找到两个与冷泉有关的站点。
报道指,中国新一代远洋综合科考船科学号在执行中国科学院海洋先导专项期间,船上搭载的发现号遥控无人潜水器携带中国自主研发的拉曼光谱探针,于中国南海约1100米深海海底,探测到两个站点存在裸露在海底的可燃冰。其中一个站点分布在冷泉化能极端生物群落中,动态合成并分解的可燃冰可为深海极端生命提供甲烷等能量源;另一个站点则位于一个活动的冷泉喷口的内壁。
深海冷泉流体作气源
驻科学号的科考团队同时发现,快速生成的可燃冰并非单一的笼型结构,其内部存在大量的甲烷、硫化氢等自由气体,这也是国际上首次使用原位拉曼光谱数据证实这一科学结论。
公开资料显示,二十多年来,全世界各海域发现数十个冷泉。在中国,已发现冷泉只有一处,就在南海东北部。冷泉温度不低于周边海水,往往还要更高一点,主要渗出甲烷。可燃冰由天然气(主要成分是甲烷)和水在低温、高压条件下形成类冰状结晶物质,因外观像冰雪,遇火燃烧,所以称作为可燃冰。
天然气水合物一般分布在深海沉积物或大陆永久冻土中,裸露在海底表面的可燃冰则需要大量的深海冷泉流体作为气源,因此极难存在,在全球也鲜有报道,是研究其形成、分解、成藏及和海洋环境相互作用机制的极佳天然试验场。
中国首次海域可燃冰试采7月结束,于南海神狐海域创造连续试开采60天、累计产气总量超过30万立方米世界纪录。
中国石油报报道,中国国土资源部、广东省政府、中国石油集团上月在北京共同签署《推进南海神狐海域天然气水合物勘查开采先导试验区建设战略合作协议》,标志中国南海可燃冰产业化提速。
据证券时报报道,相比于其他能源,可燃冰不仅清洁、污染度小,而且储量丰富,其在中国海域储量相当于中国陆地石油、天然气资源量总数一半。若可燃冰未来能实现大规模开采,一方面可改善中国能源结构问题,解决当前过度依赖煤炭资源造成的空气质量等一系列问题,另一方面更能减少中国能源供给的对外依存度,大幅提高中国在国际能源市场的话语权,确保国家能源安全。
扫描本文章到手机浏览
扫描关注新时社官方微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