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新时社网 >> 新闻频道 >> 国内 >> 人民电业为人民

贵州省首批国家级“非遗”代表性传承人抢救性记录工作成果优秀项目数列全国第一

【本社记者王玉伦遵义电迅】:7月6日,由文化和旅游部非物质文化遗产司指导,文化部民族民间文艺发展中心、国家图书馆主办,国家图书馆中国记忆项目中心承办的“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代表性传承人抢救性记录首批优秀成果推介会”在国家图书馆学津堂举行。文化和旅游部非物质文化遗产司司长陈通、副司长王晨阳,国家图书馆副馆长兼国家古籍保护中心副主任张志清,文化部民族民间文艺发展中心副主任(主持工作)兰静,贵州省文物局局长张勇,抢救性记录工作验收专家委员会张庆善、樊祖荫、梁力生、单万里等专家代表,潘萨银花等5位国家级“非遗”代表性传承人及其徒弟,全国各省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中心负责人及抢救性记录工作项目负责人参加推介会。

推介会上,通报了首批国家级“非遗”代表性传承人抢救性记录工作验收结果。在全国评审的268 个项目中,贵州省的水书习俗项目传承人——潘老平、侗族琵琶歌项目传承人——吴家兴、侗族大歌项目传承人——潘萨银花3位国家级“非遗”代表性传承人抢救性成果被评为优秀,优秀项目总数位居全国第一。侗族大歌国家级“非遗”代表性传承人潘萨银花带着她的徒弟们演唱了侗族大歌的经典作品《蝉之歌》和《祖公落寨》,清泉般闪光的音乐惊艳了全场观众,现场掌声经久不息。

颁奖环节,中国电影艺术研究中心纪录片专家单万里,央视《非遗公开课》讲述人著名歌唱家雷佳,民族民间文艺发展中心副主任兰静代表活动组委会向我省颁发了3个项目的优秀项目奖和优秀组织奖。

贵州省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中心项目负责人吴安宇作为全国抢救性记录工作项目负责人代表进行了《抢救性记录,我愿永远在路上》的主题发言,分享了贵州省的抢救性记录工作经验,表达了进一步做好抢救性记录工作的信心和决心。

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代表性传承人抢救性记录工程是国家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方面重要战略工程,开展传承人抢救性记录工作刻不容缓,是一项跟时间赛跑、跟生命赛跑的工作。截至 2016年底,我省已有30 余名国家级、省级代表性传承人去世,有的项目甚至已经到了“人亡艺亡”的地步。近三年来,贵州“非遗”传承人抢救性记录充分整合全省“非遗”资源,在项目负责人积极组织专家、项目保护单位、执行团队在田野实地走访的基础上,深入项目代表性传承人所在村寨家庭,通过艰苦细致的实地采录、文献资料采集、专家修订完善等工作,传承人抢救性记录工作已见成效。

贵州省文化厅网(作者:吴安宇)

扫描本文章到手机浏览

扫描关注新时社官方微信

0% (0)
0% (10)

点击排行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