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新时社网 >> 评论 >> 香港视点 >> 单霁翔:缅怀文化巨人饶公

单霁翔:缅怀文化巨人饶公

  图:为饶宗颐教授颁发故宫研究院荣誉顾问聘书。左起:林郑月娥、饶宗颐、单霁翔

        文 | 单霁翔

  饶宗颐教授的遗体告别仪式今日在香港举行。此时此刻,也让我想起多年来每次见到饶公的情景,特别是他那刚劲有力的握手,使我感受到自强不息的力量。

  香港回归祖国以后,内地与香港之间文化交流不断增加,使我们有机会近距离了解香港,接触香港各界人士。虽然在此之前,曾经有两次机会访问香港。但是真正第一次的香港文化之旅,是在二○一一年十二月,应香港发展局邀请赴港参加“保育与发展—中国视野”文物保育国际研讨会,同时代表国家文物局与香港民政事务局签署《关于深化文化遗产领域交流与合作协议书》,也在此行得以拜访仰慕已久的饶宗颐教授,获得当面请教的机会。

  为图书馆题“汲引室”

  我首先访问了香港大学饶宗颐学术馆,聆听饶公的学术见解。其间还参观了学术馆的藏书室,得知他在二○○三年秋天,已把自己全部藏书四万馀册,包括珍贵的古籍善本及书画作品,捐赠给香港大学,化私为公,扶掖后辈。座谈时饶公温厚儒雅,谦和敦厚,虽然年龄差距较大,但是有一见如故的感受,谈话过程非常愉悦。饶公送给我《饶宗颐二十一世纪学术文集》,我也将几本专著呈上求教。他高兴地拿出为我写好的一幅书法。但是我至今没有勇气把这件书法作品挂起来,因为上面写的4个字是“识古通今”,对于我来说,这既是遥不可及的目标,也感受到他对后学的鼓励。这四个大字也一直激励我要更加勤奋地治学和做事。那次拜访饶公后,心情久久不能平静,特别是感悟到更多做人做事的道理。饶公的题词也一直成为我不懈追求的目标。

  就在那次见面的两个月后,我离开国家文物局岗位,来到故宫博物院工作。二○一二年初,我整理出七千多册藏书,开始在京郊房山筹办乡村图书馆──贾岛图书馆,希望乡村的孩子们能够享受到阅读的乐趣,潜心读书,多下苦功,日后成长为祖国建设的栋樑之材。这座乡村图书馆的建设,得到全国劳动模范田雄先生的帮助,也得到故宫博物院张忠培、郑欣淼两位老院长和不少专家学者的支持。郑欣淼先生专门从贾岛的诗“朝来重汲引,依旧得清冷。书赠同怀人,词中多苦辛”中,择取“汲引”二字为图书馆的藏书室命名。此时想起饶公慷慨捐赠全部图书支持社会教育的义举,我冒昧地请他为藏书室题字,很快饶公就写下了苍劲浑厚的“汲引室”三个大字。二○一二年四月,贾岛图书馆正式开馆,藏书室大门上方饶公的题字格外醒目,激励我们要将这座乡村图书馆越办越好。二○一二年六月我再次访问香港大学饶宗颐学术馆时,饶公高兴地向贾岛图书馆捐赠了他的著作,并在所捐赠图书上郑重题字“汲引室惠存”。

  十件作品捐献故宫

  那次访问香港还有一个重要活动,参加“饶宗颐文化馆”落成典礼。饶宗颐文化馆坐落于九龙青山道,其前身是荔枝角医院,已经有近百年歷史。作为香港发展局“活化歷史建筑伙伴计划”的首批项目,在二○○九年至二○一三年间进行了精心的维修保护和细緻的活化设计,不仅使这组歷史建筑群所包含的特色元素得到保存,而且使原有建筑风貌得以恢復,展现出歷史建筑物的文化意义。将这组歷史建筑闢为“饶宗颐文化馆”,表达了香港特区政府对一代国学大师饶公的尊崇。

  那天饶公格外高兴,在来宾的祝贺声中走上讲台,手握一把大毛笔,寓意薪火相传。如今这个融合自然环境和歷史传承的文化园地,肩负起促进中华文化交流、服务大众的使命,可以提供多用途厅、课室、综艺小剧场、资源中心、静心堂等设施,成为展示饶公学术和艺术成就的殿堂,也成为热爱传统文化的人们互相交流和学习的平台。

  为了表示感谢,二○一三年七月我再次赴香港访问时,向饶公呈上了图书捐赠证书,感谢他对在农村地区创办民办图书馆给予的热情鼓励。饶公特意邀请我们和他家人共进午餐,席间详细询问了故宫博物院事业发展近况和学术研究成果。饶公与故宫博物院有着深厚情谊。二○○八年十月二十九日,“陶铸古今—饶宗颐学术艺术展”在故宫博物院举办,这是故宫博物院第一次为香港学者举办个人展览,盛况空前。故宫博物院的文物藏品以体现中华五千年文明的古代文物为主。为了延续文物藏品序列,“为未来保存今天”,二○○六年故宫博物院召开藏品徵集工作会议,达成了“对具有极高艺术价值的现当代艺术品、工艺美术品也应该注意徵集,不断补充、完善故宫博物院的藏品体系,但必须从严掌握”的共识,并将其明确写入《故宫博物院藏品管理规定》。此次饶公将《瘦马图》、《印度恒河忆写》、《荷花六连屏》、《东坡佛印谈禅图》等十件艺术作品捐献给故宫博物院。

  故宫研究院荣誉顾问

  二○一五年十二月三日,是一个可喜可贺的日子。在庆祝饶公百岁寿辰之际,“香江艺韵—饶宗颐教授百岁学艺展”在香港隆重开幕。学贯中西的饶公,精深处做学问,笔墨中见精神,这次展览是对其学术、艺术的综合展示。此时饶公离开轮椅,微笑站立参加展览剪綵。我在发言时感慨,同为炎黄子孙,同为当世中国人,我们有太多的理由为拥有饶公这样的旷世奇才而自豪和骄傲。置身于饶公的学术和艺术著作之中,就像面对一座巍峨的高山,能明显地感受到什么叫做中国文化,什么叫做民族精神,而这一切的一切,就凝聚在会场上这位和蔼可亲的百岁寿星身上。

  饶公是世界学术和艺术界的瑰宝,在学术和艺术上成就非凡,对弘扬中国传统文化贡献巨大。他学艺兼修,横跨中西,从事学术研究和艺术创作七十多年,涉猎的学术领域,广博而又精深,在考古学、甲骨文、金石简帛、敦煌学、诗词书画等领域均有卓越建树。鉴于饶公对中华传统文化所做出的杰出贡献和对故宫博物院学术研究的影响,故宫研究院决定授予饶公“故宫研究院荣誉顾问”,这是故宫研究院授予此荣誉的唯一学者。二○一五年十二月三日,在董建华先生、梁振英行政长官、林郑月娥政务司司长的见证下,我代表故宫博物院向饶公颁发了“故宫研究院荣誉顾问”证书。

  人们说饶公是位很难复製的天才学者,为何难以复製,在于他是“当今集学术和艺术于一身的一代英才”,他精于中国的书画史,精于中国的艺术史,学艺兼美。他的书法植根于古文字,自有风骨,境界高尚,因他对甲骨、简帛、金文的熟识,使他的学术精神自然而然流露在笔端,很好地贯注到书法艺术之中,真草隶篆皆得心应手,同时随心随意,风格多样,写出自成一格的“饶体”。他的绘画秉承中国文人画的优秀传统,充满风雅和韵味,重于开创新境,不拘一法,无论是山水画写生还是人物白描,均是由心源中流出,更有自成风格的创作。特别是在晚年,饶公的创作更加勤奋,而且画风不断有所变化,不懈探索,不懈创造。

  《百福是荷》祝福香江

  我多次参加饶公的书画展览,每次在展厅里,都能看到人们欣赏佳作时发自内心的赞誉。只有亲眼看过饶公的书法绘画,才能了解其中的精神世界,感受他的文化情怀。事实上,饶公是在书画自己的人格精神、书画自己的心情、书画对中国文化的理解和尊重。饶公曾说过,从事艺术创作是一个修行的过程,不要跟别人比画面绚烂,要跟别人比的是学养,国学底蕴,学养才是绘画造诣高低的基础。我也和很多人一样,特别喜爱饶公的荷花。他一世爱荷,其笔墨丹青也常以荷入题,运用各种技法来描写荷花,不论是水墨,还是设色,均以厚重拙朴的线条表现荷花精神。他笔下的荷花高洁俊逸,既善且美,画出了“出淤泥而不染,濯清涟而不妖”的高洁神韵,故有“饶荷”之誉。

  饶公毕其一生,都在为筑牢中华民族精神而努力。抗战时期,为了拒绝日本侵略者和汉奸的拉拢,他冒死逃难、颠沛流离,体现出中国文人的风骨和气节。饶公长居香港,努力为香港回归祖国以及香港繁荣发展贡献自己的力量。一九九七年,香港回归祖国,饶公心情澎湃,他说“那天,我的心情也很激动啊,香港终于回到祖国的怀抱”,更专门创作了国画《百福是荷》以示庆祝,荷花包含了他对香港的祝福。去年香港回归祖国二十周年,饶公再次以“吉庆莲莲”的莲花庆贺回归,足见其深厚的爱国情怀。

  饶公一生清淡,两袖清风,但是对内地捐资、捐书、捐画、捐文物,数量已难以统计,对促进内地的学术发展作出了巨大的贡献。二○○八年四川汶川发生特大地震,已届九旬高龄的饶公心繫灾区同胞,书写“大爱无疆”,筹款赈灾。饶公早已预言,二十一世纪将是我们国家踏上“文艺復兴”的新时代。但是对筑牢民族精神的强烈责任感、使命感,也让他对一些社会现象充满忧虑。他曾尖锐地指出:“中华民族的伟大復兴现在已不是科学或物质的问题了,近年我们这方面突飞猛进,物质生活甚至已有过犹不及的态势,有些人开始价值观混乱或扭曲了。”这些忧虑体现出他心忧天下、对国家、民族的深情大爱。

  儒生本质 释道情怀

  饶公看起来并不健壮,但是每次和他握手时,可以感觉到他的筋骨特别有力,整个身体经络气息特别通畅。这应该与他爱饮茶有关,每天从早到晚,茶总是伴随着他的读书时光。他说:“咖啡是刺激性的东西,属于冲动文化。茶是冷静的,理性的,属于和的文化。中国的茶文化讲究一个‘定’字。”“定”就是心力高度的集中,内心安定,才能实现心“定”。饶公拥有“儒生本质,释道情怀”,谦和儒雅而坚毅。他最喜欢的一句话是“万古不磨意,中流自在心”。他解释说,“不磨”,就是“不朽”的意思。中国人讲“三不朽”,立德、立功、立言。“自在心”就是在不朽中,找到自己的“自在”。因此,他总是沉浸在学问里,在辽阔无垠的学海之中“得大自在”,在自己的天地里,清净达观,身心愉悦,自然长寿。

  饶公胸襟宽阔,性情中人,活动并不局限于书斋,而是读万卷书,行万里路,足迹遍五洲。饶公永不服老精神最为可贵,他讲,“文史学者没有退休,六十岁开始才是黄金时期,四十岁都只是小朋友”。年近百岁,本可闲适,但他并没有忘记肩上的重担,仍为中华传统文化的復兴奔走呼吁。几年前,饶公曾告诉我们,他要在一百岁时去法国举办展览,并看望友人。大家都为此捏了一把汗。没想到他真的实现了诺言。二○一七年六月二十七日,他居然不远万里前往法国巴黎,参加“莲莲吉庆—饶宗颐教授荷花书画展”开幕仪式。同行者讲“那次飞行了上十个小时,所有人都觉得他会吃不消,没有想到饶老一点事都没有。”

  我有幸在过去十多年间,于不同场合得到饶公亲自教诲。这是一次次奇妙的享受,不但看到他银眉鹤髮、清瘦矍铄、思维敏捷,而且领略他的博通视野、丰富学养、人格魅力,获益良多。在这些难得机会中,对饶公的学识、贡献,以及人格精神也有了更为深切的感受。每每都能感受到他洒脱自在的文人风骨,不改初心的治学风范,真诚勉励后学的文化情怀,更感受到他对中华文化的歷史担当。二○一二年六月我出席了在上海举办的“海上因缘—饶宗颐教授上海书画展”开幕式,展览十分成功,各界人士前来祝贺,在主办方的欢迎晚宴上,一张合影照片让我印象深刻,即姚明先生和饶公的合影,反差很大。一位是为国争光的高大魁梧的世界冠军,一位是身材矮小温文儒雅的饶公。但是我看到的分明是两位巨人,同样自强不息,同样精神强大。饶公也是为国争光的世界冠军,是在国际学术界享有崇高声望的文化巨人。

  (作者为故宫博物院院长,图片由周高亮摄;文中小题为编者所加)

扫描本文章到手机浏览

扫描关注新时社官方微信

0% (0)
0% (10)

点击排行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