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新时社网 >> 新闻频道 >> 国内 >> 真正的中华民族茶文化的精神气场,到底在哪儿?

真正的中华民族茶文化的精神气场,到底在哪儿?

  2018年9月16日,中日韩2018文化交流论坛第十四次会议在贵州省贵阳市孔学堂举办。来自中、日、韩三国文化学者和茶学专家围绕会议主题,就中日韩三国间茶文化的渊源、发展、交融与互鉴进行了交流。开幕式由贵州省外事办公室党组成员蒋红主持,贵州省农委党组副书记、副主任胡继承主持论坛。

d1.png


  会上,贵州省茶文化研究会副会长、作家、茶文化专家周开迅先生代表中方发表了《中华民族茶文化的精神气场——中国(贵州)茶工业文化遗产价值探寻》主旨演讲。现根据录音整理出来,以飨读者。

d2.png


贵州是中国、也是世界最古老的茶区之一,同时也是新崛起的茶区。茶叶种植面积已居全国之首,达700多万亩,是贵州本土、全国,乃至世界知名茶企茶人共同的大舞台。


 

d3.png


  这片神奇的茶叶故地,保留了大量的古茶树群落和古老的茶叶历史社区(村落和茶坊等),是一座世界级的茶树种质资源基因库和茶文化宝库。从古老的茶文明到现代茶文明的历史进程中,中国这个伟大的茶叶母国,从1840年鸦片战争(亦有学者称之为茶叶战争)爆发到整个20世纪的160年的时光里,茶叶发展和茶文化复兴,经历了太多的苦难与辉煌。一片小小的树叶,承载了太重的家国责任与情怀!保存完好的中国(贵州)茶工业文化遗产体系,则是这一段历史的重要见证,是中国茶叶从传统农耕时代迈向现代工业化时代的历史缩影,是一个国家与民族茶叶历史的珍贵记忆。


 

d4.png

 

一、中国(贵州)茶工业文化遗产形成过程和现状 

  茶运与国运一同衰落之后,一批批茶界的仁人志士,怀着茶叶报国的理想始终没有停止前进的步伐。20世纪初,不少茶人为推动中国茶业的现代化发展进行了一系列的探索与实践。1939年,中国的抗战进入艰难时期,中国历史上第一个国家级的茶叶科研、试验示范机构--中央农业实验所湄潭实验茶场(时简称中央茶场,后简称中央实验茶场)正式落户山青水秀,物产丰饶,茶叶基础扎实的贵州湄潭,推开了中国现代茶业的第一扇大门,开启了茶叶科研、规范化规模化种植、工业化生产的发展之路。


d5.png


  中央实验茶场在经历了十一载的发展之后,于1949年11月成为贵州省湄潭茶场(一度与贵州省茶科所合署办公,两块牌子一套人马),成为共和国早期的八大茶叶岀口基地之一和茶叶科研的生力军,至今已近80年的历史。更为难得的是,中国茶叶史在贵州的80年里,写下浓墨重彩的一页,留下了一座体系完整,体量巨大,底蕴深厚的茶工业文化遗产宝库,可谓成果丰硕,人文厚重,意义重大,影响深远。主要遗产有:


  1、一万多亩开垦于20世纪的历史茶园(山),其中民国象山茶园(555亩,被誉为中国现代茶业第一园),桐子坡茶树品种园以及密植免耕科技茶园,独具重大历史内涵,堪称生长着的茶文物。现为贵州省级文物保护单位(以下简称省保)。

 

d6.png

 

  2、民国中央实验茶场总部旧址。位于象山脚下,湄江河与湄水河环绕的象鼻半岛之上,清代建筑江西会馆万寿宫为其总部(刘淦芝,李联标等几家人还住在其中),紧邻的水府祠为其茶叶试制工坊。中国现代茶叶的许多开创性的事业在此展开。现为民国中央实验茶场纪念馆,全国重点文物保护单位。


 

d7.png


   3、湄潭茶场制茶工厂旧址。占地50多亩。1950年初,在中央实验茶场旧址上兴建,为全省出囗茶叶精制中心和全国茶叶出囗基地的核心工厂。其中,全套(两组)木质出囗红碎茶精制生产线,分楼上楼下两层,楼上是原料投放和成品回收车间,楼下为精制车间。整条生产线,由茶场的茶叶机械专家和工人师傅设计制作完成,不仅自动化程度高,生产过程中茶叶不落地,还配备了除尘管道,堪称那个时代茶叶精加工清洁化生产的杰作,是中国茶叶生产机械化历史的重要见证。整座工厂基本上完整地保留下来了,包括另外三条生产线。现为中国茶工业博物馆,省保。


  4、湄潭茶场永兴分场制茶工厂旧址。位于永兴镇断石桥,占地约50亩,为20世纪60年代初修建,厂内设置了红茶、绿茶和名优茶(湄江茶)生产线,还配备了从东德引进的发电机组(已不存在)。厂区内和进厂道路两旁,桂树成林,风景优美。这座大型茶工厂为万亩茶海配套工厂。现为省保。


 

d8.png


   5、湄潭茶场永兴分场场部办公楼、医务室、生产队职工小院和水塔等旧址。这些建筑分布在茶海各处,除部分生产队因故被拆毁外,大多保存了下来,是几代茶场人的生产史、生活史的实物见证。


   6、各类文献档案、产品及包装物、科研器具、各种茶叶机具、各类标本等登记在册的可移动文物达8000多件,另有尚待整理的资料超过3万个页面。


d9.png

 

  7、其他旧址。包括中央实验茶场早期茶青生产基地(多为明清古茶园),象山五马槽分场旧址(现为象山茶史陈列馆),以及整体虽然破败却未拆毁一砖一瓦的湄潭茶场屯子岩分场旧址等等。


 

d10.png


  8、非物质文化遗产。湄潭翠芽、遵义红茶、湄潭手筑黑茶传统制作技艺已成为贵州省级非遗,湄潭油茶传统制作技艺被列为遵义市级非遗。

dh.png


 

d11.png


  规模如此巨大且保存完好的近现代茶叶旧址及其他茶文化遗产,集中在一个县里,实属罕见,在我国乃至世界独此一家。

二、研究成果与价值评估


  面对这座不可多得的茶文化遗产宝库,我们组织地方文史专家,同时吸引了张其生、姚国坤、王旭烽、权启爱、孙状云、徐嘉民、爱利克斯•戴等国内外知名专家学者开展了一系列的研究,取得了不斐的成果。


我国权威专家的评价:

中国茶叶研究所研究员、茶叶机械权威专家 权启爱 :

  “湄潭是一代茶叶大师张天福、刘淦芝、李联标开创茶叶事业的地方,是中国现代茶叶科学研究和生产第一个实验茶场,在今天的中国茶界,是一个圣地!”。“我一辈子搞茶叶机器的研究,我敢说,湄潭的机器,代表了我们国家从无到有、从低级到高级的发展历史。”


d12.png



中国茶叶研究所研究员、中国国际茶文化研究会学术委员会副主任、著名茶文化学者

姚国坤:

  “贵州(湄潭)在中国现代茶叶科技发展史上占有不可替代的地位,这里是现代茶业科技最主要的发祥地之一,现代茶业科技史上的许多重大科技命题开创和发端于此,取得了不少标志性的科技成果,起着引领现代茶业科技的作用。”


d13.png

 

浙江农林大学艺术设计学院、人文•茶文化学院院长、茅盾文学奖获得者、著名作家、茶文化学者王旭烽:

  “贵州茶何以贵,一贵在它的物质品相,二贵在它的精神气质。而说到精神,自然脱不开中央实验茶场落户湄潭。一群民族精英的汇聚,使湄潭成为中华民族茶文化的伟大精神气场……”

d14.png


贵州省茶叶研究所茶叶科技史、茶文化专家、觉农勋章和老茶人贡献奖获得者张其生:


  “贵州省湄潭茶场,是民国中央实验茶场的延续……不仅为国家提供了约3万吨出囗红茶,畅销10多个国家和地区,为国家创汇支援社会主义建设做出重要贡献,而且完整地保存了从传统制茶,到自力更生,半手工半机械铁木结构单机作业,再到初制加工半机械化和精制全程联装机械化流程机具设备,堪称我国乃至世界不可多得的近现代茶工业宝贵遗产。”


贵州茶文化遗产,蕴含着巨大的精神文化能量。它所体现的开拓创新精神,独立自主精神,艰苦奋斗精神,乐观向上精神,深厚的家国情怀和人文内内涵,正是人类共同的宝贵财富,并且永远取之不尽,用之不竭。


历史翻开了新的一页。20世纪几代茶人怀着振兴中国茶业和复兴中华茶文化的梦想,在贵州留下了他们茶叶人生最精彩的华章。历史,以它独特的甚至有些沧桑破败的方式存在着,带给地方以底蕴,带给新来的人们以精气神! 


周开迅:湄潭县政协原副主席,作家,茶文化专家,现为贵州省茶文化研究会副会长,湄潭县茶文化研究会会长。著述颇丰,先后出版了《茶的途程》、《二十世纪中国茶工业的背影》、《茶国行吟》、《贵州茶何以贵》等茶文化图书多部,在《茶博览》、《茶世界》、《茶讯》、《中国合作时报茶周刊》、《贵州日报》、《当代贵州》、《西部开发报茶周刊》、《贵茶》等报刊发表茶文化研究文章数十篇,曾获贵州茶文化特别贡献奖、十三届国际茶文化研讨会论文三等奖。2013年,主持创建贵州茶文化生态博物馆,完成了中心馆、茶工业博物馆、民国中央实验茶场纪念馆等馆群建设。

 d15.png

扫描本文章到手机浏览

扫描关注新时社官方微信

0% (0)
0% (10)

点击排行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