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新时社网 >> 新闻频道 >> 国内 >> 中国“姐弟恋”婚姻猛增 学者:女性地位提高

中国“姐弟恋”婚姻猛增 学者:女性地位提高

  原标题:中国社科院研究员李春玲:姐弟恋婚姻数量猛增 男小女大婚姻已与男大女小婚姻分庭抗礼 专家说这反映中国女性地位提高

  许多研究都发现,当代青年人的婚恋模式出现了与传统观念不同的新趋势。多年来,一直致力于青年与社会分层研究的中国社科院研究员李春玲在她最新的论作中对80后90后的社会特征做了一个全新的扫描。

  李春玲提到了一个特别的研究结果,在当代,男大女小的婚姻明显减少,而女大男小的婚姻明显增多。在她看来:这是中国女性社会地位提高的表现。

  这种婚姻模式的变化,折射了在时代急速变迁之下婚姻观念和社会关系发生的深层变革。李春玲谈道。

  近日,中国社会科学院社会学研究所研究员李春玲发表了一篇名为《社会变迁背景下中国青年问题研究》,引起了外界关注。李春玲提出,近10年来,当代中国青年呈现出突出的代际差异和较强的阶层分化。

  在她看来,我国青年一代与中年、老年群体之间的差异非常明显。在青年群体中,不仅80后与90后有差异,甚至,在80后内部也有85前和85后的差异。另一方面,青年群体本身的社会分化也比较突出。现代青年的婚恋模式成为研究的热点之一。李春玲说,对1990年、2000 年、2010 年这三年的调查数据分析发现,中国夫妇婚龄差发生了较大变化:传统的 男大女小的婚配模式有所改变,男大女小的婚姻明显减少,而女大男小的婚姻明显增多。也就是说,姐弟恋已经与传统男大女小的婚姻模式分庭抗礼。

  姐弟恋婚姻已占四成

  广州日报:你提到男大女小的婚姻明显减少,而女大男小的婚姻明显增多,变化幅度有多大?

  李春玲:曾经有学者根据中国妇女地位调查数据做了一个统计,根据1990年、2000年、2010年三次的调查数据来看年龄的匹配。1990年,男大女小的婚姻模式占70%,男小女大的婚姻占13.32%。

  2000年有一点变化,但基本模式没有改变。男大女小的婚姻从原来的70%下降到68.09%,而男小女大的婚姻占14.37%。

  2010年,调查数据显示了极大变化。这是本世纪开始以后发生的变化,男大女小的婚姻从68.09%下降到 43.13%,而男小女大的婚姻则上升到40.13%。两种婚配模式差不多各占一半。

  广州日报:怎么看待这种变化?

  李春玲:数据反映了一种趋势。在我看来,这是女性社会经济地位提高所带来的一个变化。传统的男大女小的婚配模式,与男强女弱的社会价值观相匹配。在一个家庭里,男性是家庭经济支柱,女性处于辅助地位。

  男小女大婚姻不一定就是家庭里女性各方面都比男性强,但起码绝大部分的这种婚姻中,女性的社会经济地位要高一些,或者两者是相当的。这是女性地位提高所带来的婚姻年龄匹配的变化。

  它同时也反映了人们在观念上的变化。

  广州日报:这与我国目前男性多女性少的人口结构是否有关系?

  李春玲:我国是存在性别比例不平衡的问题,但男性比女性究竟多了多少,对男女婚姻机会影响有多大,现在还没有确定的结论。

  现在男性成婚比较困难主要存在于社会经济地位比较低的人群中,比如一些贫困地区的农村男性。对中上阶层或城市男性的影响不明显。所以,农村地区的一些剩男,并不是导致男小女大婚姻模式的原因。

  女大学生超过男大学生

  广州日报:从你做的青年研究的角度来看,怎么看待当代青年婚恋模式的变化?

  李春玲:我主要从社会分层这一视角来研究青少年问题,研究青少年的教育经历和就业过程,以及如何分配到不同的社会经济地位上。

  现在的青年人有婚恋焦虑问题,大龄单身青年比例上升。为什么剩男剩女越来越多,找到满意的配偶越来越难?

  教育领域发生的一个变化与这些现象有关。现在,教育领域发生了一个很重要的变化,那就是性别比例逆转。大家都知道,以前是男性受教育水平高于女性,但从80后90后开始,女性受教育程度逐渐比男性高,尤其是高等教育这一层次,女大学生越来越多,女生比例超过男生。

  教育地位跟社会经济地位相关联。以前,绝大多数女性都想找一个比自己地位高的人。但现在,女性找到一个社会地位和收入都比自己高的人,越来越困难。

  未来的变化,肯定是女性中得到好职位、高收入的人越来越多。但人们的观念变化并没有那么快,传统的婚姻模式还没变,所以就出现了女性高端人群和男性低端人群找配偶难的问题。而选择女大男小婚姻模式的人,则是顺应了这一变化。

  广州日报:除此之外,是否还有其他原因?

  李春玲:还有一个原因,就是人口流动的趋势。中国目前人口流动趋势,反映了社会阶层的分化。比如北京、上海地区最高端人群和中产阶层,往往向国外流动;中小城市受到良好教育的人则往大城市流动;农村人口则往中小城市流动。比如,现在上海一些高端女性人群,要找本地匹配的男性比较困难,所以会向国外寻找。

  年轻人在社会中更有优势

  广州日报:你提到近10年来,当代中国青年呈现出突出的代际差异,怎么理解?

  李春玲:青年未来在社会分层当中的状况,我们叫代际分层。指的是不同年龄群在社会分层中的位置。比如,我们会分析在未来是老年人还是年轻人更有优势。

  从目前中国发展状况来说,年轻人比较有优势。有一些年轻人刚一工作,收入就比父母高很多。年轻人在当代社会中更有竞争优势,特别是在技术日新月异的当代社会。在很多新兴行业,比如IT、金融业更愿意招收年轻人。

  但在发展机会越来越多的同时,家庭背景也变得越来越重要。家庭背景比较好的年轻人,更容易争取到优质的教育机会;父母社会、经济地位高的人,就会得到更多社会关系网络的帮助。

  现在的中老年人,他们所处的时代社会分化没那明显,虽然有地位、收入的差距,但到了年轻人这一时代差距越来越大。

  广州日报:研究能否给未来相关政策的制定提供一些积极的参考?

  李春玲:我们的研究提出了很多政策的建议。比如,扶助社会底层青年。如果父母文化低,又来自贫困农村,要考上好大学,找到好工作困难还是很多的。政府就应该提供一些扶助,让那些有能力、勤奋努力的年轻人有发展的机会。这样,社会才会稳定、顺利地发展。

  最近十多年,我们做了大量教育不平等的研究,比如农村的孩子上大学越来越困难了。政府也听取了建议,采取了措施。比如有大量资金投入农村教育发展,改善农村小城镇的教育条件,提高教育质量。此外,关于大学招生,我们也提出往西部贫困地区倾斜,比如这几年,我们提出了高校要提高农村生源的比例等。

扫描本文章到手机浏览

扫描关注新时社官方微信

0% (0)
0% (10)

点击排行榜